參與「中央政府文化施政滿意度調查研究」發表會-啟發「多元文化教育」思維

| 邱鈺婷

【文/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專案研究人員 邱鈺婷】

  臺灣師範大學「文化行政暨政策研究室」於 5 14 日下午公開發表2013 年「中央政府文化施政滿意度」全國民調結果,對於從2012年中央政府成立文化部,以及國民黨執政五年來的16項重大文化課題,進行全國人民意見調查。

  記者會中,研究的十六項命題共被歸納為九大面向來呈現:「臺灣文化v.s.中華文化v.s.多元文化並存」、「文化國力v.s.國際影響力」、「中央文化施政v.s.縣市文化施政」、「政府創新v.s.人民創新」、「文藝重視程度v.s.文藝風氣提升程度」、「國民文化態度」、「個人知名度v.s.政策知曉度」、「個人知名度v.s.文化部知名度」、「人名自評」等。調查報告已於網站、新聞公告,並也由相關學者專家進行綜合政策評論和檢討,然而,其中一項研究成果卻值得教育研究工作者注目:我國民眾認為,我國文化施政主軸應以「中華文化優先」佔6.9%;「臺灣本土文化優先」有30.5%;「多元文化並存」佔58.7%。這是一項令推行多元文化教育的專家學者振奮的數據,研究顯示有將近六成的臺灣民眾認為政府應以「多元文化」為施政主軸,不單僅有中華文化、臺灣文化,而是多元並存的文化施政內涵,因此,帶領「文化行政暨政策研究室」的夏學理教授便建議政府文化政策可以「具台灣特色的多元文化」為軸心。

   文化推廣與落實不僅和政策相關,更和教育無法脫節,此研究調查報告對於教育研究工作者來說,亦提供了寶貴的思考面向。「多元文化」概念始於1960 年代,傳統以移民建國的美國、加拿大、及澳大利亞內部族群的民權運動(劉文琪,2010p.221)。臺灣的文化族群也在近幾年來不斷的增加攀升,因此,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日漸迫切,也成為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必須關心的議題。多元文化指的不僅是種族族群,也包括性別、社會階級、文化特徵、國籍等;也指一個國家或團體之內,因不同習慣、領域、屬性而形成的「文化圈」。從文化施政滿意度的研究報告中可推論,有六成臺灣民眾對於台灣社會多元文化的存在是有感知的、認同的,然而,我們的課程、教學、環境是否提供了足夠的多元文化學習資源?以及,以教育的立場來看,如何促成全體民眾(而不是只有六成)都具備尊重與接納不同文化的涵養、瞭解同文化、尊重異文化?如何更適性的發揮多元文化價值和發展「具台灣特色的多元文化」(如夏學理教授所提出)?除了文化政策,教育在推廣多元文化的道路上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相同地,課程、教學、教師也要反應多元文化內涵與觀念,讓多元文化教育不僅只是粗淺地去認識文化、語言、環境的異同,更重要的是提供理解與尊重的學習才是「多元文化教育」的要義。本院20141月成立的「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所欲著重的美育三大向度: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其實也廣義地納入了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去實踐美力、美化、美善的生命與身體、生活與社會、環境及自然,以美的眼光去尊重差異、理解多元、包容不同價值,是多元文化教育的最高體現。

【註解】

註1.劉文琪(2010)。重要之鑰:多元文化與全球化從多元文化及全球化打開國際視野。北縣教育,72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