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最好的自己

| 黃哲偉

139期國小校長儲訓班

【文/臺中市東海國民小學教師兼總務主任 黃哲偉】

【圖/教育人力發展中心 張瑜芬】

  20124月,親子天下出版了佐藤學教授的「學習革命」後,海內外掀起一陣研議「學習共同體」的熱潮。長期以來,教育思想從早期強調刺激與反應連結的「行為人」、認知學習的「知識人」,到現今回歸學習主體的「自然人」,典範歷經多次變遷;如同鐘擺效應般,不斷透過自我修正來調整策略與方向,以順應時代變遷。在這次國民中小學校長儲訓班的受訓期間,國家教育研究院特別安排了整週的課程,由歐用生教授、林文生校長、范信賢主任與三位研究員的帶領,共同研討校長在教學與課程領導的理論與實務。

  佐藤學教授在接受親子天下雜誌專訪中曾經提到,臺灣與世界各地都接續推動「學習共同體」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這是新的學說論述,而是基於三個理由:

一、這是學校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必須擺脫「追求以考試為目的的學力」弊病的教育變革。

二、這是保障每位學生的學習權、促進每位教師的成長,以實現學校教育對於「品質」及「平等」的追求;藉此構築教室裡的「協同學習」、教師間的「同僚性」,和家長、社區居民的「參加學習」。

三、「學習共同體」不只是學校改革的願景,也是一種教育哲學及活動系統。

  不可諱言的,即使是身為候用校長的儲訓班學員,在聽見「備課、觀課、說課、議課」的四大流程時,也多半是一知半解的懵懂。經過指導群前輩們的經驗傳承,又透過多次的說明、對話、體驗,結合實地參訪,大家逐漸開始了解:這次課堂的「翻轉」,並不是針對教學者與領導者的權威挑戰,而是放下身段,用更加柔軟的心接近學習中的孩子們,利用課堂中更多雙眼睛的「觀察入微」,幫助師生「共享」、「共學」及「共好」。一次次循序漸進地實作產出,學員都開始清晰擘劃出未來課程與教學領導的深切體認。回顧過去幾週的螺旋式課程架構,從宏觀哲理到微觀能力,我們正累積著所有教育先進賜予的正向能量,蓄勢待發。第六週回到原服務縣市的行政實習與教學演示,正是自我驗收學習成效的好時機。

  在週休返家,準備課程實施的同時,不禁反思起,在執行教學的過程並非永遠一成不變,而是如同藝術美學一般,是一種借助「敏銳感知體驗」,在過程中「尋找突現目的」的美感經驗活動。教學者更應該將自己當作是「教學藝術工作者」,把「成人之美」的詩性智慧發揮到淋漓盡致。當所有人的目光焦點,都能放在學生的學習成果上,共同設法提供協助,才能讓教育回歸本質,使教師帶領學習者日益精進,成為「最好的自己」。

  有幸進入最高教育研究殿堂的「國家教育研究院」,一方面代表的是自己堅持的價值體現結果;另一方面,也是另一種登高望遠的歷程。有感而發,就用一整夜通宵,寫出了民謠風的「三峽之歌」,為自己的心靈觸動留下見證,也為本次的三峽巡禮,譜出一曲繞樑不去的動人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