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壓全球的亞洲教育模式

| 陳妙娟

【文/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陳妙娟】

  最近TVBS報導新加坡教育整體名列前茅,其中PISA 2013的數學排行更高於臺灣。雖然臺灣在數學有不錯的成績,但卻無法顯現於世界各國教育水準整體調查報告上。事實上總部設於倫敦的皮爾遜媒體集團(Media conglomerate, Pearson)於201458也提出「世界各國教育水準調查報告」。其中韓國高居首位,其次分別依序為日本、新加坡、香港、芬蘭、英國、加拿大、荷蘭、愛爾蘭、波蘭。多數的亞洲國家排名在前,但比較殿後(40)的是印度尼西亞,相較之下又未看到我國名次排名,臺灣的教育狀況應不至於落其後吧?故直覺判斷我國可能因未被列入,而無法參與排名,總之其中原委可能需要再深入探討。

  依據BBC之報導,有關「學習曲線2014Learning curve 2014)」是以世界所有的數位資料為基礎,比較40國的教育實際績效,前4名的亞洲國家皆是強調學制規劃完善的結果。

  調查報告也同時提到亞洲教育的成功,很多是值得世界各國認真學習與仿傚,但對「全文背誦」的機械化學習方法,如就長期性價值而言應是抱持懷疑。此外被評鑑的創造力、獨創性及問題解決能力的成績評比,因檢測困難而無法反應在排名的序列上,是此本(世界各國教育水準調查報告)報告所不足之處。

  高水準的教育是必須在父母的參與、熱心的教育者及充滿教育文化氣息的環境中達成。居前的各亞洲國家結果應該是,包括教師在內的學校、學生及家長皆持相同的教育責任意識。Media conglomerate, Pearson的首席教育顧問邁克爾•巴伯(Michael Barber)認為亞洲的學生每晚都被家長要求讀書數小時,顯現家長對於教育有很高的期待。以「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努力是會回報」等堅強信念為基礎,對照以英國、美國的西洋思維。英美大部分的父母是以孩子智商的高低、頭腦的好壞等先天條件來思考,讓孩子已超越現狀的努力,是比較少被嘗試。但如以亞洲人的思考模式,「勤能補拙」的教育邏輯確實會改變教育全面的態勢,家長的期待是會影響孩子的成績及學習動機。

  依據英國電訊報(British Telegraph)的報導,皮爾遜(Pearson)最高經營顧問(CEO)約翰•法倫(John Fallon)認為應對西方國家的家長進行再教育,要求家長更積極參與孩子教育活動的文化改革是必要的課題,教育改革應對全部的孩子提供最佳的貢獻,面對21世紀的挑戰,規劃優質崇高的教育及必要的技術是教育改革重要的工程。BBC特別針對「亞洲的教育」有下列的意見:

1. 僅機械性的學習是無法形成創造力、獨創性及提出問題的真諦。工作場所中,韓國人在技術面、知識面皆屬優秀,但卻比較無法提出問題點、臨機應變對應能力。

2. 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的留學生,縱使非以英語為母語,但成績卻能媲美英國的國內學生。

3. 韓、日、新加坡、香港4國的教育水準調查結果,並非真正以學生自我的知識或能力的累積得到高分,而是依賴「填鴨式」的記憶來取勝,甚至認為上課的目的是要獲得學分。

【參考資料】

Index of cognitive skills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http://thelearningcurve.pears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