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課堂

「國際教育心動線」107年第32集「文化回應在教學現場的實踐」

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 | 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

  文化是什麼?來自英國19世紀的人類學家Edward Tylor認為,文化是個複合體,包含了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其他能力和習慣。美國人類學家Kluckhohn以及Kelly認為,文化是歷史所造的清晰與不清晰,理性與非理性的所有生活設計(Designs),在任何指定的時間都作為一種引導行為的潛在存在,文化是包含社會價值、行為規準、認知、世界觀及價值信念的核心。

  跨越國家的藩籬,文化的定義仍根深蒂固地影響我們思考,並有形、無形地規範行為。在這次的訪談節目中邀請了南投縣私立三育高級中學的李昀昇老師,以文化為議題,探討偏鄉教育的適性適才,相較於都市,偏鄉學校的學生家庭組成較為多元與特殊,不論是隔代教養、弱勢家庭都有非常懸殊的差異。老師帶著社會化過程習得的文化,進入到偏鄉的校園中,經過備課的過程將過去的經驗、認知與知識轉化成能引起在地學生共鳴的教材,是件不容易卻又必要的功課。

  陳茹玲研究人員表示文化差異帶來的衝突,有的時候也會表現在學生的學習成就上,當他們在文化脈絡中無法找到適當的理解,也就無法妥善地應用在需要的情境中。而在李昀昇老師的課堂中,也有兩位面臨課業挑戰的同學,最後卻意外地跨越了難題,一起展開了嶄新的人生。就讓我們透過兩位老師的節目,聽聽他們動人的翻轉故事吧(影片:「國際教育心動線」107年第32集「文化回應在教學現場的實踐」)。

  更多精采的內容,歡迎至愛學網「愛參與」單元中瀏覽觀看。


文化回應教學 文化差異 偏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