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不在的『隱微』歧視:認識當代原住民族之處境」

111年4月共塑當代原住民族素養教育人文沙龍講座

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 | 吳孟珊

  本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於111年4月15日辦理「共塑當代原住民族素養教育人文沙龍講座」,邀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Ciwang Teyra助理教授分享無所不在的「隱微」歧視,期盼藉由多元的原住民族議題探討,提升本中心同仁之學習視野。

  首先,Ciwang教授提到許多原住民族人在日常生活中會受到歧視與「隱微」歧視,其背後是來自於發言者對該議題的不熟悉或誤解,進而帶著刻板印象及偏見與族人互動,他期望透過分享更多族人的生命故事,讓社會大眾對歧視議題有更深入地認識與共感。Ciwang教授解釋「隱微」歧視為日常生活中「隱而未見」的觀點,不論個人是基於無意識或甚至是自以為友善、幽默的言行,都可能造成當事人不舒服,特別是頻繁經歷「隱微」歧視的族人在日積月累之下都會對身心健康帶來不可抹滅的傷害。

  Ciwang教授也藉著分享田野調查訪談資料,佐證原鄉與都會區族人的個人經驗積累而成的集體社會現象,藉此說明原住民族的歷史創傷與歧視經驗息息相關,例如,過去原住民族長輩在殖民統治過程中所經驗到的文化壓迫(禁說族語、禁止打獵等)倘若未能適時獲得療癒,反而會將創傷情緒傳遞並影響下一代。而歧視與「隱微」歧視議題不僅發生於原漢族群的互動中,也同樣存在於原住民族社會內部,如部分都市原住民青年在返鄉尋根時,曾受到部落長輩質疑的眼光。此外,他也提醒關注原住民族LGBTQ(非異性戀族群)族人可能受到外界對族群身分及性別氣質的雙重歧視困境。

  講座最後,Ciwang教授強調,翻轉歧視與「隱微」歧視除了有助於推動族群主流化教育之外,最關鍵的一點在於發展「自我覺察」的能力,亦即覺察、檢視自身特定觀點與價值養成的背景,以啟發學生反思自身對原住民族的認識及學習,他更勉勵原教中心同仁,教育改革的路很漫長,當歧視與「隱微」歧視無法完全杜絕時,大家在努力翻轉結構與制度的同時,也要懂得自我照顧,找到身邊的支持系統與群體,陪伴彼此並共同面對。


原住民族 隱微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