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論叢》第14卷第1期 掌握編譯領域的研究趨勢

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 | 《編譯論叢》編務小組

  本期《編譯論叢》共收錄5篇研究論文及1篇論壇,由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陳子瑋副教授以及臺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系陳宏淑副教授擔任輪值主編。

  研究論文部份,第一篇〈唐宋時代佛經譯場職司考〉作者為劉文軍,對唐宋佛經譯場的職司設置及其職能進行考證,以糾正當前中國翻譯史關於這方面論述的出入。

  第二篇〈當傳教士成為外交譯者:福音與政治之間的衛三畏〉作者為帥司陽,從一手檔案史料,探討來華的美國傳教士衛三畏在1857年加入美國駐華使團前後產生的身分認同危機,其身分認同又怎樣影響他在外交翻譯活動中的立場、抉擇與處境。一方面看到早期中美外交中宗教訴求和國家政治之間的共謀與衝突,如何透過譯者身分展現出來;另一方面也呈現傳教士譯者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複雜的身分和位置。

  第三篇〈擔了虛名的蘭氏:《天方夜譚》轉譯底本考(1900-1949)〉作者為賴慈芸,釐清《天方夜譚》9個中譯本的來源文本,以證明根據加朗法譯本轉譯的英文譯本,實為20世紀前半葉中文譯本的主要依據,而英文改寫本與中文的語內翻譯,也在傳播鏈中占有頗重要的地位。從周桂笙到周作人,研究參考樽本照雄的判斷並加以檢證;至於屺瞻生、天笑生以降的各改寫本,則由筆者首度指出各譯本所根據的底本。

  第四篇〈「元文本性」視角下地名翻譯策略——以《紅樓夢》法文全譯本為例〉,作者為李雁,以李治華和雅克琳娜.阿雷紮伊翻譯的《紅樓夢》法文全譯本中地名翻譯為研究對象,從傑拉德.熱奈特的「元文本性」視角提出地名的「元文本」擁有多種形式,其中包含「元地名」;然後簡述地名的翻譯概況,並引入米歇爾.巴拉德提出的地名與所指的8種關係,按照「元文本性」強弱歸納為5個級別,最終將巴拉德的8種關係中的6項框定為地名的「元文本」,總結出6項具體翻譯策略和兩種翻譯界限,以期對中華典籍法譯提供借鑑。

  第五篇The Incomplete Translations of Christie's Death in the Clouds in Italy,作者為施喬佳,藉由比較克莉絲蒂《謀殺在雲端》於1937年、1986年、2019年3個義大利翻譯版本的差別,以及不同時代背景下譯本所遵守的習俗及約束。這些譯本的特色主要表現在4個面向:女性特質、道德規範、破案線索和明晰化。

  至於論壇部分,主題為〈翻譯教育如何面臨AI的挑戰及如何運用AI〉,邀請學術界和產業界共6位學者專家分享翻譯教育在AI發展趨勢下,如何因應及應用AI。與談內容包括:翻譯研究所如何面對AI的挑戰、AI對於口譯產業/教育的影響、AI時代「M型雙峰」翻譯人才培育、翻譯如何運用AI、AI產業與翻譯教育:機器翻譯對譯者及教學的衝擊。

  本期所有文章皆同步於電子期刊網站發行(http://ctr.naer.edu.tw/),歡迎讀者瀏覽閱讀。

  《編譯論叢》為一結合理論與實務之學術性期刊,徵稿內容除編譯研究與相關產業發展之學術性研究論文外,亦包括評論、書評、譯評、譯註等各種專文,投稿者來自全球各地,是國內少有的編譯專業學術研究期刊,收錄於Scopus及EBSCO國際資料庫,目前持續收錄於科技部「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榮獲國家圖書館105年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最具影響力人社期刊語言學學門第1名、108年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系統學術期刊「知識影響力獎」、110年「期刊即時傳播獎」等獎項。


翻譯研究 編譯論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