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高等教育全球化教育之挑戰及因應策略

| 阮孝齊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阮孝齊】

 

壹、前言

  因應全球化及資訊科技的革命,教育部早於2009年即發布「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從從課程發展與教學、國際交流、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國際化等四個面向實施國際教育。2019年進一步研擬完成「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草案,把「國家認同」增列為「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SIEP)」的必要項目,提出「國際教育2.0」新願景,突破點包括大幅度進行中小學生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法規鬆綁、推動國家課程結合國際教育以落實新課綱素養導向學習、成立含括中央到地方所有教育主管機關的「IE聯盟」等具前瞻性的策略。

  同時教育部也宣示,學校推動國際教育的方法,可融入課程、海外參訪、國外修學旅行等方式,保有各校彈性,讓偏鄉小學和都市學校各有特色,國際教育也不是菁英教育,會走普羅大眾路線,偏鄉學校和技職學校同是關注的對象。

  在高等教育上,政府先後提出為各種計畫方案。如「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提升研究型大學基礎設施」、「國際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及「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等(楊瑩,2008)。

  本文整理了國際教育訊息當中,有關於留學政策、國際教育、遊學活動辦理的相關訊息,歸納各國面對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趨勢,皆面臨全球化教育機會不足、課程國際化及面對全球化就業的挑戰。面對全球競爭的現況,從全球在地化、在地全球化兩個角度,各國也提出了促進留學政策、建立並維繫國際夥伴架構、發展線上課程、著重國際教育機會均等之策略,希望能夠提升國家面對全球化教育的競爭力。

貳、高等教育全球化之挑戰

一、全球化教育機會不足

  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各國都發現推動學生出國留學仍存在缺乏資源的困難,同時對於弱勢學生來說出國留學或進修的機會更少,形成了全球化教育機會不均的現象。

  美國教育部部長鄧肯(Arne Duncan)在國際教育者協會(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ors,簡稱NAFSA)年會演說中指出,「21世紀的優質教育,是國際教育。」,然而美國赴海外留學的人數仍然偏低,僅不到10%的大學生赴海外留學。而在大學生人數逐漸增加的黑人與西語裔大學生當中,這個比例更低。國際教育者協會的研究資料顯示,經費和缺乏對學生的補助,是國際教育者最擔憂的其中兩個因素。NAFSA會長Fanta Aw認為,就算出國留學生人數成長一倍,還是有大部分的學生無法出國留學。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課程國際化(駐芝加哥辦事處教育組,2015)。

  英國非營利之社會企業「創新部門」(Innovation Unit)認為,年輕人的高失業率、失學率、及教育資源與成果的不平等是當代全球教育的一大挑戰(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

  渥太華大學教授Ronland Paris與皇后大學全球公共政策(Global Public Policy)顧問Margaret Biggs在共同發表一篇報告指出,無論是在國外學校學習或是參與海外打工實習,皆有益累積適應環境、團隊合作、跨文化意識和溝通技巧等技能,提升個人競爭力,然而目前加拿大這類的學生為數極為有限。數據顯示:法國約有33%大專院校學生參與國際交換學生計畫,在海外學校完成部分學分,德國則有29%,澳大利亞、美國分別有19%和16%的學生;相較之下,加拿大僅有11%學生赴國外留學(駐溫哥華辦事處教育組,2017)。

二、課程國際化的挑戰

  透過在地課程設計,進行全球在地化的實現,已成為世界各國的目標之一,然而這牽涉到師資的培育、以及在地認同的轉化,殊非易事。印尼、澳洲與其他亞太經合組織會員國在部長會議中聯合倡議海森威領袖宣言(Vladivostok Declaration),鼓勵會員國的學生們能更加自由地跨國交流學習,當時大家寄望能夠超越國家藩籬、讓教材更能夠國際適用以利跨境教育合作,但很顯然地印尼對本國文化的優越感,尤其對於中學以上學生理解本土文化的價值,超越與國際教育合作的需求,這引起有志拓展印尼教育市場者深思(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7a)。

  在荷蘭,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協會(Nuffic)發表全國各級教育國際化程度調查報告,分析顯示各級教育階段的學童和學生都有機會體驗國際化,但也不必然嘉惠每位學生。然而,研究人員發現大部分教師在接受國際化的速度落後於學生,例如教師或參加教師培訓課程的師培生並未善用出國的機會(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19)。

  喬治梅森大學學術副校長Peter Stearns提出,在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同時也意味著你必須有接受失望的準備,設法祛除校園內對國際化努力的懷疑(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4)。

此外,英國的跨國流動計畫雖規劃學生可以在和英國學校認可的海外合作學校學習,但往往牽涉到學分承認、累積及轉移,也因此代表合作學校必須對課程的品質有共識(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6)。

三、面對就業挑戰的相關議題

  全球化教育本質上涉及了全球人才移動的問題,也因此如何培育具國際競爭市場能力的人才,不僅是個人也是國家所關注的課題。2018年維也納國際教育職涯展,整個會場都彌漫一股強烈氣息,即『工作、工作、工作』(駐奧地利代表處教育組,2018)。

  美國政府分析報告指出,STEM教育的需求量大,因素之一是學成之後有29個月(現增加為36個月)的實習工作(OPT, 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機會(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c)。

  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簡稱IIE)在研究報告「獲得就業優勢:海外留學對21世紀技能和職業前景的影響」(Gaining an Employment Edge: The Impact of Study Abroad on 21st Century Skills & Career Prospects)中,調查了學習出國計畫之間的關聯以及如何在當今職場中促進就業和職業發展的技能發展,證實國際教育經驗與當今能夠成功就業所需的關鍵技能之間有直接影響及正向聯結(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a)。

參、面對全球化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促進多樣化留學政策

  對於如何促進全球化教育的相關策略,首先是在留學教育的方式和國別上的多樣化。方式上的多樣化包含不再以學位獲得為唯一方式,也採納短期進修或其他方式。美國國際教育人員協會(NAFSA)發表「Short-Term Grants, Long-Term Impact: Creat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Study Abroad」研究,發現即使一次性小額獎助金計畫都可以鼓勵高等教育機構投入更長期永續出國留學計畫,研究報告總結創新補助款的成功與永續性不是在於學生是否繼續參加特定領域出國留學計畫,而是在於高等教育機構如何在校園全面性投入出國留學活動(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b)。

  在2018年維也納國際教育職涯展中,遊學、留學、短期交換、長期留學等方式皆被討論。眾所週知,ERASMUS計畫是歐盟統合最基礎之工程,促進歐洲教育一體化,讓歐盟學生流動暢行無阻,尤有甚者,網路時代來臨讓學習資源大量透明且可及,這亦使得歐洲國際學生流動趨向遊學取代留學;短期交換取代長期留學(駐奧地利代表處教育組,2018)。

  俄羅斯聯邦政府決議將全球教育(Global Education)培訓計畫實施期限自原來的2016年延至2025年,該項獎學金沒有年齡限制,除了年輕人外,亦有大學教授申請出國留學以提高專業(駐俄羅斯代表處教育組,2017)。

  另外一些短期打工、或是海外志工的方式,也能增進學生的全球移動力,如英國利茲貝克特大學(Leeds Beckett University)則鼓勵其教師和學生擔任海外志工,一方面是學校對促進反思性行動的承諾,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學生的就業力(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6)。

  歐盟僱員服務(EURES)專家Tomi Puranen表示,只要能掌握語言優勢,國外工作也是不錯的選擇,境外夏季打工最熱門的地點是巴黎的迪士尼樂園(駐瑞典代表處教育組,2018)。

  澳洲政府自2014年推動新可倫坡計畫(New Colombo Plan, NCP),辦理成效卓著。該計畫包含「移動力補助金」(Mobility Grant)和「獎學金」(Scholarship)兩個項目,前者提供2星期至1學期的短期研習或實習補助,後者提供3至19個月較長時間的專業學分進修,並可包含實習及語言學習。自推動以來,已有超過4萬名澳洲大學青年學生前往40多所亞太國家/區域的盟校進修或實習,深入了解亞太國家,並透過校友網絡的連結,與各國學生建立終生受益的合作夥伴關係(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9a)。

二、透過課程發展結合產業技術與全球市場戰略

  面對全球市場的競爭,在全球化教育的策略上,除了運用課程進行全球人才的養成外,也將學生的職涯發展以及產業競爭戰略結合起來,提出具有全球觀的教育體系,吸引國際學生,另方面達成在地全球化的目標。如賓州Lehigh University,其Iacocca國際實習計畫(Iacocca International Internship Program),在暑期全額資助學生到海外6至12週,透過將全球學習與專業職場經驗相結合,提升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優勢(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9)。

  紐西蘭政府於2018年8月發布「2018-2030年國際教育策略」,為紐國國際教育部門的未來制定指導方針,「2018-2030年國際教育策略」的三個總體目標分別是:(1)提供優質的教育及學生體驗;(2)實現可持續增長;(3)培育全球公民素質。紐西蘭教育部長Chris Hipkins指出,新策略將重點轉移到提高國際教育品質及優化學生體驗上,在經濟價值基礎上確保國際教育的效益最大化,全國各地同享共用國際教育帶來的好處,同時,因應全球國際教育版圖的變遷,紐西蘭身為南太平洋國家必須建構自身與其太平洋地區鄰近各國的關係與持續發展(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9b)。

  2016年「澳洲國際教育2025發展藍圖」發布後,澳洲國際教育委員會(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在坎培拉召開首次會議,產業創新及科技部長Greg Hunt強調澳洲政府致力推動的國際科研合作計畫將持續支持國內企業與頂尖的國際科研人才合作;主管技職教育的教育部副部長Karen Andrews指出亞太國家對於高品質技職教育的需求,以及發展境外授課的商機(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6a)。

  如位在西澳的梅鐸大學即將在緬甸提供商學碩士MBA及商業管理學程,課程將由合作夥伴Kaplan的專業講師在仰光講授(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8a)。

  2018年維也納國際教育職涯展國際合作推廣部主任Horst Hundegger表示,該教育展針對二十一世紀年輕世代所面臨之時勢大潮流,特別側重職業、教育及進修三大面向。其中國立維也納大學設立了23個大型攤位,同時奧地利商工總會(WKO)、奧地利工會(Arbeiterkammer)等也參展,體現產、官、研、訓緊密結合(駐奧地利代表處教育組,2018)。

  英國高等教育國際部的主任Vivienne Stern表示,世界各地的大學都面臨如何讓畢業生面對具競爭激烈的全球化就業市場所提出的挑戰。為迎接這挑戰,機構正在調整課程、直接與業界合作、提供專業的經驗、探索新的研究模型及專用的設施,讓學生與技術人員探討與工作相關的商業潛力(駐胡志明市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2016)。

  歐盟執委會公布2018年「新伊拉斯莫斯計畫(Erasmus +)」之各項子方案及申請資訊,年度總經費達27億歐元,較2017年增加2億歐元約增長8%,新增加的資金將用以推動新方案—技職生長期移動方案(ErasmusPro),補助技職生3至12個月的移動實習機會(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17)。

三、建立並維繫國際夥伴架構

  夥伴關係早已成為各國進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基礎,然而持續的深化,卻需要各國透過不同的策略進行維繫,以及發揮夥伴學校的最大效益。如英國除了鼓勵學生出國留學外,尚有成立海外分校、聯合學位或雙學位、跨國流動計畫、特許經營(franchising)、企業參與、線上學習及國際志工等七種方式。目前僅有少數學校成功在海外設立分校,其成功的原因可歸因於外國政府及海外夥伴大學的支持。透過跨國流動計畫,學生可以在和英國學校認可的海外合作學校學習。完成特定課程內容且經過評量後,學生可以進展到下一階段的學習。然而這樣的合作方式往往牽涉到學分承認、累積及轉移(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6)。

  澳洲在「新可倫坡計畫」鼓勵大學生赴亞太國家學習及實習的基礎上,設立一系列的鼓勵措施,包括:新可倫坡東協夥伴計畫(New Colombo Plan ASEAN Fellow)、澳洲東協獎學金(Australia Awards ASEAN Scholarships)、東協–澳洲基礎設施技術交流(ASEAN- Australia Infrastructure Skills Dialogue)、以及今澳洲計畫(Australia Now)。澳洲聯邦外交暨教育部長聯合新聞稿表示,峰會上新宣布的交流措施旨在提供「澳洲與東協地區未來領導人深入交往」的平台(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8c)。波蘭科學暨高等教育部部長Jaroslaw Gowin在2017表示國家學術交流總署(Narodowa Agencja Wymiany Akademickiej,NAWA)組織法將於2至3週內提交政府討論並通過。主要任務為協助波蘭大學推動國際化,以最佳的整合方式將機會及倡議投注於國家發展的實現(駐波蘭代表處教育組,2017)。

  東協的SHARE計畫是由歐盟資助的4年期計畫(2015-2018年),其總體目標是加強區域合作,提高東協高等教育機構和學生的品質、競爭力和國際化。SHARE開發的學分轉換系統(credit transfer system, CTS)旨在促進學生在海外學習成果的學分轉移和承認,SHARE獎學金計畫提供的400個東協內部和100個東協-歐盟間獎學金,對東協高等教育的進一步國際化和調合發揮了重要作用。CTS已經在東協地區的32所及歐盟的10所高等教育機構中,於2016年至2018年間為期一個學期的4梯次學生移動中試用(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8)。

四、發展線上課程及跨國資訊系統

  另外一個各國面對全球化教育的趨勢,是開發並推廣線上課程,並進行不斷完善認證機制,達成課程國際化的目標。線上課程容易吸引多跨國學生學習,儘管是冷門或艱深的課程,在線上也可輕易地比傳統授課模式吸引更多的學生。學生可不受地理限制,以較低的成本取得知識技能;而大學校院能以吸引資源發展發展更深更廣的課程,可謂相得益彰。如自2018年3月起,澳洲的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阿德雷德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荷蘭的台夫特理工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萊登大學(Leiden University)、瓦赫寧恩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瑞士的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香港科技大學,以及美國的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等校將開放學生在此聯盟內選修各校共3-10門線上課程,並彼此互認所取得學分,且不額外收取學分費(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8b)。

  美國聯邦政府2016年指出,推動全球教育市場政策將包含舉辦教育展、虛擬教育展、Education Trade Mission(美國商務部與國務院及外館合作)、提供學生與招生單位(如大學院校)線上及現場市場研究與諮商服務,如招生教育展(Recruitment Fairs )、線上研討會(Webinars)、虛擬教育活動(Virtual Education Events)、金鑰匙服務(Gold Key Service)安排與國外合作夥伴開會等(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6)。

  同時目前亦有透過資訊系統進行跨國招生的趨勢,如Groningen Declaration為國際上各大學自願性協議,目前已有逾20個國家討論學生數據/學習紀錄可跨國攜帶議題NAFSA,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ors(國際教育學者協會)指出,遊戲化(gamification)的概念可應用在相關資訊流通上,即整併所有出國留學資訊,例如國際學生引導上手資訊,讓他們覺得出國留學很值得票價。換言之,不是問未來學生他們想去哪,及想讀什麼,反而是問他們曾去過哪兒。例如Via-TRM線上學生上手程序在一系列遊戲設計之後,讓學生在虛擬指標下,逐步依興趣選擇與規劃參與至完成學程等(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d)。

五、扶助弱勢學生的國際教育機會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是各國除了透過課程國際化,達成普及全球化教育的目的之外,也透過各種計畫補助及參與方案,增進國際教育機會均等的實現。如美國位於北卡羅萊納州一所傳統以黑人學生為主的溫斯頓-撒冷大學(Winston-Salem State University)除改變其課程,努力招募更多國際學生外,該校也善用聯邦補助款協助教授設計國際化課程,並規劃短期海外遊學課程(駐芝加哥辦事處教育組,2015)。

  加拿大學者Paris和Biggs認為推動國際教育可以為加國勞動市場注入活力,形成多元包容及開放的社會,從而維持自身的競爭力,逐漸邁向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他們希望政府訂立目標,在未來10年內將參與國際學習的大專院校學生從11%提升至25%。建議政府成立類似Go Global Canada計畫,5年內每年協助1萬5千名學生赴海外留學,10年內增加至3萬名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協助,使低收入家庭的子弟和原住民學生等,有機會參與並受益於國際學習計畫。同時,鼓勵學生至新興國家學習和工作,包括語言和文化培訓,也至關重要(駐溫哥華辦事處教育組,2017)。

  佛羅里達州的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其「海外教育包容計畫」(USF Education Abroad Inclusion Initiative)積極推廣傳統上不具代表性的學生族群參與學分制(credit bearing)的國際交流經驗(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9)。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17)。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草案)公聽會手冊。臺北:教育部。

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4)。一位學術副校長對全球化事務的省思及建議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57

駐波蘭代表處教育組(2017)。波蘭將成立國家學術交流總署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21

駐芝加哥辦事處教育組(2015)。大部分學生擠不進全球化教育窄門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79

駐俄羅斯代表處教育組(2017)。俄羅斯全球教育培訓計畫實施期限延至2025年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23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6)。美國全球教育市場政策與現況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08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a)。IIE研究證實:海外求學經驗有助增長21世紀所需工作技能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35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b)。NAFSA調查報告獎助高等教育機構出國留學計畫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28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c)。赴美學生的全球化移動趨勢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31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d)。高科技時代如何招收更多國際學生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27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8)。東協與歐盟分享學生最佳跨國移動範例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54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9)。美國國際教育協會宣布國際教育創新獎得主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65

駐胡志明市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2016)。越南產學間需加強聯繫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06

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6)。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現況--教學篇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02

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英國創新教育於教育研究機構及非政府組織之實踐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16

駐奧地利代表處教育組(2018)。從維也納國際教育展看到歐洲國際學生流動新趨勢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45

駐溫哥華辦事處教育組(2017)。加國學者呼籲政府投資留學計畫,鼓勵學生赴海外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38

駐瑞典代表處教育組(2018)。實習和夏季打工是芬蘭學生預習職業生涯的好方法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47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17)。歐盟2018年Erasmus +計畫公告,經費增長8%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37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19)。荷蘭教育國際化現況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65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6a)。澳洲政府發布共同宣言,力促持續發展國際教育產業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14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6b)。澳洲新可倫坡計畫3年間,共計307名澳洲學生「北向」赴臺進修實習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09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7)。澳洲專家為境外教育政策提建言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23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8a)。前進印度、緬甸及澳洲大學開發多樣化的招生市場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54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8b)。學習無邊界:澳洲跨國線上學習可授予學分新趨勢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40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8c)。澳洲–東協峰會宣布新政策擴大學生交流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47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9a)。2019年澳洲「新可倫坡計畫」,選送優秀學生赴臺灣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63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9b)。紐西蘭2018-2030年國際教育策略與國際學生概況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65

楊瑩(2008)。台灣高教政策改革與發展。研習資訊,25(6),21-56。


 

【全文請下載PDF檔】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全文-面對高等教育全球化教育之挑戰及因應策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