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成為局內人來關心原住民族傳統領域

深入了解原住民族土地政策與轉型

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 | 林佳曄

  原住民族擁有獨特的文化,從族群本體、社會性、空間性到時間性,各族都是獨特的存在,在不同政權的統治下,可能面臨不同的遭遇,臺灣師範大學汪明輝教授於3月26日「原住民傳統領域與居住正義」專題演講指出,國家發展與族群發展之間需取得平衡,才能達到社會的公平正義。

  「你在看小說時,發現到原來這個族有這樣的文化習慣,但這符合真實情況嗎?」汪明輝教授提醒大家,一般人了解原住民的途徑,常透過小說、電影或政府調查報告,這些大多是轉譯後的知識,例如被訪談的耆老本身不擅長國語,需要他人協助翻譯,或是族語中某些字詞無法用國語來描述,因此這些二手資料未必能精準詮釋原住民文化。

  汪教授提到,綜觀臺灣史,原住民族一直生活在這裡,經歷著不同的政權進入和離開,這是歷史的常態。原住民居住的時間比現在的政府更長,政府透過內在殖民的方式來統治,像是中文化、空間領域商品化與私有化等,造成歷史集體失憶。他認為現在的政府必須解殖,也就是去除殖民性,才能友善對待族群發展。

  凱達格蘭大道上「一起陪原住民族劃出回家的路」抗爭仍然持續著,「沒有人是局外人」,他們支持私有地劃入臺灣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為什麼要劃設傳統領域?汪教授解釋,傳統領域為原住民原本生活的空間,生活是從土地發展而來,包含食衣住行育樂,人和土地上的動植物成為生命共同體,具有長久與永續發展概念。劃設傳統領域並不會改變土地所有權,而是當這塊土地進行大型土地開發、大型資源利用、生態保育與學術研究之前,能取得原住民部落的同意,透由這個制度讓原住民有機會來阻止影響傳統文化和破壞土地生態。

  透過本次演講,讓參與者了解到原住民長期受政權統治所造成的文化斷層,透過傳統領域的劃設能有效管理生態資源的方式,有助於落實轉型正義。


原住民族 傳統領域 轉型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