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奎山學校經驗探究IB教育

111年4月前瞻教育系列講座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 蘇祺家

  本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於111年4月28日舉辦今年第2場前瞻系列講座,採實體會議結合線上方式辦理,實體參與者為本中心研究人員,同時以Google Meet開放院內同仁一同線上參與,共計68人參加。本次邀請銘傳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王立天助理教授,以「從奎山學校經驗探究IB教育」為題,闡述IB發展的歷程及現況,並探討IB教育的核心理念與實施情形,以及奎山及其他學校目前面臨的師資培育問題,最後指出IB是全人教育,在臺灣卻常被誤解為菁英教育或是一種升學工具。透過王助理教授對IB教育精闢的解說,讓與會者共同思考,我們應提供孩子何種資源,去面對未知的未來。

  The whol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turn mirrors into windows. (教育的目的是把鏡子轉變成窗戶) IB教育要在學生身上成就什麼呢?對照臺灣108課綱所闡揚之核心素養,IB強調的是「IB Learner Profile」(學習者圖像),包含:好奇探索、知識淵博、能溝通、有原則、虛心開放、具關懷、勇於冒險、均衡以及學會反思等,面對未來教育,IB跳脫傳統思維及框架,以培養出具創意、競爭力的鯰魚型人才。奎山學校以教育研究為目的,目前面臨的挑戰為師資培育,臺灣不可能每所學校都成為IB學校,但如能培育教師們成為IB教師,就能翻轉臺灣的教育,因此,如何轉化教師成為學習的專家,是我們須持續探究的議題。

  本場講座特別邀請本院課程中心林哲立副研究員及林明佳副研究員擔任與談人,林哲立副研究員認為IB的連貫與落實值得反思,教育機會不均等與階級複製的爭議仍存在,美國設立約一千多所IB課程之公立學校,由州政府補助教育經費,且有一套入學的審查機制,保障經濟弱勢或弱勢族群學生入學。以美國公立學校IB課程為借鏡,大園高中IB學程的入學與課程實施除要求基本學科分數外,有關加強保障經濟弱勢或弱勢族群學生入學的部分,尚待進一步瞭解與探究。另外,未來IB在東亞的文化情境下實施,學生需適應探究與批判思考的學習環境,以及論文寫作及服務學習課程,對學生而言亦是一項挑戰。

  林明佳副研究員則從Michael Fullan於 2022年談論New Pedagogies for Deep Learning (NPDL)深度學習的文章著手,藉此與IB對話,疫情時代下,改變原先的教育體制,學校的教師、學生及家長等合作夥伴,意識到除了學習,社會的福祉、身心的平衡亦至關重要,對學校而言,學習須具備清楚的目的,才能讓學生有歸屬感,並兼顧到每位孩子的學習。最後,應思考如何運用科技的優勢,幫助學生實際參與社會,透過學校教育培育孩子全人發展,讓孩子航向未知的未來。本場講座透過王立天助理教授豐富的經驗分享,以及兩位與談人的對話回饋,使臺灣下一輪課綱的圖像更為清晰,讓我們看見更多無限可能。


前瞻教育 未來教育 國際文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