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生於PISA閱讀、數學及科學素養表現之探討

111年度國際大型教育評比調查工作坊

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 | 鄧心瑜

  本院於10月27至28日辦理111年度國際大型教育評比調查工作坊,採線上會議方式,邀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院鄒慧英院長(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協同主持人)及教育學系林素微主任,介紹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主導的國際學生能力評比計畫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並分享PISA 2018實測數據與問卷結果,他們以實證基礎提供學者、教學現場教師與教育決策者不同的思考方向。

  PISA 自2000年起,每3年施測一次,因Covid-19疫情影響,以致PISA 2021及PISA 2024皆延後1年辦理,並正名為PISA 2022及PISA 2025。此計畫主要對象為15歲學生,針對閱讀、數學、科學素養與創新領域進行調查,每屆調查為一個主科及二個輔科,2018年以閱讀素養為主。每次評比皆有13種題本(每13個孩子就拿到一份不同的題本),約48-56頁,主科題目佔大部分。一般而言,測試時間約兩個小時。另外,學生還需花30分鐘完成一份約二十多頁的問卷,回答有關個人習慣、環境、動機、當年主科的學習策略等問題。世界各國在制訂、調整教育政策時,都會以PISA為重要的參考依據。臺灣於2006年第一次參加,從此在世界的教育潮流及國際評比,再也不能置身事外。

  PISA 2018臺灣學生閱讀素養平均分數為503分(全球平均分數487分),數學平均分數為531分(全球平均分數489分),科學平均分數為516分(全球平均分數為489分),在全球79個參與國分別排名第17名、第5名與第10名。

  臺灣PISA 2018國家研究中心就以學生個人的因素(性別、主觀幸福感、動機信念、閱讀態度、數位設備)、學校因素(學生違規、教學與學習、學校社群)及臺灣均等教育(社經地位、城鄉差距)進行分析與討論,分析的結果可作為現場教師、專家學者及教育決策者之參考依據,讓教育不斷改革與創新。


OECD PISA 國際評比 閱讀素養 數學素養 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