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語言與民族知識:布農族作家乜寇.索克魯曼繪本創作談

2023年7月份原住民族教育講座

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 | 陳兪琪、吉娃思巴萬

  本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於2023年7月18日邀請雲林縣立古坑華德福實驗高級中學Neqou Soqluman乜寇.索克魯曼老師進行原住民族教育講座,分享華德福教育以及他創作《我的獵人爺爺:達駭黑熊》與《伊布奶奶的神奇豆子》的目的、想法與歷程。

  首先,乜寇老師介紹自己來自於布農族巒社群,乜寇是曾祖父的名字,傳承布農族祖傳孫的傳統,索克魯曼是家族名,意思是「反而被包圍的人」,代表家族與鄒族的衝突關係被記憶在家族名當中。因布農族著重於族群歷史文化的傳承精神,故在乜寇老師的創作當中,「文化傳承」、「民族知識」以及「食物主權」是其重要的創作理念。

  接著,乜寇老師介紹華德福教育。他說:華德福教育是靈性教育、藝術教育、自然教育;華德福教育沒有考試,沒有課本;華德福教育充滿儀式感、慶典;華德福教育重視戶外教育。在過去10月份舉辦的戶外挑戰週,他曾帶學生挑戰過東谷沙飛、阿溪縱走、戒冒斯上嘉明湖,與谷關七雄的東卯山,他覺得上述的挑戰都能鍛鍊學生的體能、意志及生活能力,藉此發現華德福學生的特質:處變不驚、興奮、穩定、聽從指令等。華德福教育亦提供學生社會服務、職業試探、畢業專題、畢業戲劇等課程,讓學生有更多時間自我探索,找出自己的一條路。乜寇老師認為華德福教育很人性化,從知識到探索,進而獲取,跟布農族狩獵前的儀式類似,很適合原住民族。

  乜寇老師介紹的第一本繪本是《我的獵人爺爺:達駭黑熊》,其創作起源於布農族忌殺黑熊 (masamu pataztumaz) 的觀念,原型人物是乜寇老師的外曾祖父Taihi mangzavl,一位厲害且值得尊敬的獵人,他化身為故事中的主人翁爺爺Taqai Tumaz(達駭黑熊),而孫子小達駭則是乜寇老師自己,希望藉由祖孫的狩獵過程,告訴讀者布農族與黑熊的特殊關係,因為布農族不會用tumaz(黑熊)直呼黑熊,而是用kaviaz(朋友)稱呼黑熊,表示布農族獨特的生態文化,藉以重申布農族忌殺黑熊的生態價值,以此重建民族光榮感,呼籲生態保育,不秉持對立與仇恨,而是可以相互合作,並作為民族教育或全民原教的素材。

  第二本繪本則是《伊布奶奶的神奇豆子》,乜寇老師在2007年於祕魯旅行時,正逢當地的「國際馬鈴薯年」,其五顏六色且多達三千多種的馬鈴薯,讓他想起布農族多元的傳統農作物,因緣際會之下,他拜訪經營種子銀行的豆子奶奶伊布,並著手建立豆類的知識體系,包含分類、語言、故事與歷史、背後的歌謠與祭儀意涵,以及族人對於祖先情感。

  其中,隨著族人改種植經濟作物,唯有伊布奶奶堅持種植傳統作物,探究原因乃是對於媽媽的思念之情,也是本書的創作來源。書中描述小伊布與媽媽相處的點點滴滴,他五歲時生一場大病,媽媽煮了一碗鄒豆湯,小伊布喝完後病情就有所好轉,爾後伊布奶奶只要人不舒服就會喝一碗鄒豆湯,蘊含兒時對於母親的依賴。本書不僅蘊含伊布奶奶種植傳統作物的堅持,更是綿延對於媽媽的思念。乜寇老師因此為伊豆奶奶創作一首新詩〈思念我的母親〉:「……母親似是在說,妳種的很豐美,妳是勤奮孩子,而我已淚流滿面啜泣不已啊!山谷中的母親……」藉以表達母女間深刻情感。

  在這兩本繪本的創作中,乜寇老師告訴我們傳統狩獵文化與傳統農作物的價值與重要性,也提醒後人當吃進一口食物時,食物不只是食物,而是吃到與祖先幾百年前同樣的滋味,表達「食物決定了我是誰,以及我來自哪裡」的傳承與使命。


原住民族教育 布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