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傳統自然知識與科學邏輯

2023年8月份原住民族教育講座

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 | 陳兪琪

  本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於2023年8月31日邀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Ljavuras Kadrangian拉夫琅斯‧卡拉雲漾兼任助理教授以及國立屏東大學文化發展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專班Camak Paljailjay 朱志強兼任講師進行原住民族教育講座,分享傳統排灣族的原住民族自然知識與科學邏輯的內涵。

  拉夫琅斯老師乃是長期推動排灣族文化的智慧耆老,出版多本傳統排灣族智慧的書籍,曾擔任過屏東縣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校長,更是文化部第一屆文化部文協獎章得獎人。首先,朱志強老師在引言當中提及,雖然拉夫琅斯老師真正的學歷是玉山神學院肄業,卻主宰排灣族的教育體系,舉凡排灣族生活的一切,拉夫琅斯老師都有涉獵,只要與族人生活相關都可以和大家分享他豐富的原民自然知識。

  接著,拉夫琅斯老師分享排灣族林野文化箴言:「人間各樣知識與智慧係沿襲、依循、學習及師法大自然生態所賜。」代表族人面對大自然時,總是保持謙卑態度,排灣族的知識不是來自於想像,而是從大自然學習的經驗累積。

  例如,在登山的時候,若察覺到空氣中濕悶的情形,或在山頭看到像布簾的煙雨時,必須盡快下山,以防大雨發生;春天觀察虎頭蜂窩時,如其在樹中央築巢,代表今年颱風多但不會登陸;雨後的狩獵會找不到動物,要等到植物被風吹乾後,牠們為了覓食才會出來,因此可以發現,天地萬物都是族人效法的對象,人類其實很渺小,需要以謙卑的心態向大自然學習,以便在生活中累積經驗與智慧。

  再者,拉夫琅斯老師認為,現代科學的責任是為傳統知識與信念提出解答,相對地,自然知識是透過人類在遙遠浩瀚宇宙中,世代堆積的各種知能與發現,係供現代發展科技必須的重要學問。

  以石板屋建築學為例,我們除了瞭解傳統的建築歷史外,還可以思考古人在沒有黏著劑的情況下如何砌好一面牆?就是依靠摩擦力原理使每片石板都能緊密結合;以及挑選居住地要在山林的生命線以上,因為半山腰以下的土質鬆軟,不適合建造房子;還有石板屋的橫樑及祖靈柱都是使用不同的樹種木材,涉及植物學的應用;又以泰雅族的糧倉為例,屬於杆欄式建築學,使用的建材—竹子需在冬季乾旱季節,且靠近山頭的地方進行採收,因為這樣的竹子不易腐爛,較為堅硬,使糧倉可以長久保存,不易損壞,同時竹子在使用之前需要煮過一輪,將裡面的蟲卵去除,達到防蛀的效果,以上的例子顯示原住民族的知識雖是傳承老祖先的生活經驗,其背後的原理原則卻可獲現代科學佐證,當然,目前族人的知識尚未完全獲得科學支持,如排灣族巫師靈珠的出現至今仍未獲得科學證明,但是拉夫琅斯老師相信,隨著科學的日新月異,總有一天可以得到實徵驗證。

  最後,拉夫琅斯老師希望藉由傳統原住民族的知識與現代課程的結合,能實踐傳統知識,因為原住民族傳統知識對族人而言,是生活的實踐,更是保存傳統知識的途徑,而師法自然的態度更造就原住民族的智慧,以此建構原住民族知識體系。


原住民族知識 排灣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