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語言文化素養評量

2023年11月份原住民族教育講座

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 | 陳兪琪

  本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於2023年11月30日邀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陳盛賢助理教授進行原住民族教育講座演講,分享原住民族語言評量、族語評量素養、文化素養評量與未來挑戰。

  陳教授從原住民族語言評量、原住民族語評量素養及原住民族文化素養評量三大部分進行講解。首先,在原住民族語言評量部分,目前美國、加拿大、紐西蘭及澳洲對於族語評量的發現有三:一、在地原住民族文化應成為族語評量設計與實施的一部分;二、族語評量的內容、方法與量表應回應多數的學習者及其環境;三、應由部落社區導引族語評量的實施;但是對應當前臺灣主要的族語認證測驗,發現只有高級級別才加入原民文化因素,且族語測驗應回應多數學習者與環境,惟臺灣目前有16族42語言別,實施上有所困難,因此,目前師資難以採用上述部落社區導引族語評量發展的方式。因此,陳教授認為目前國內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測驗,應採用「文化回應式評量」,融入特定的原民文化元素、語言特徵及當地原民文化內容,以及「差異支持式評量」,提供各年齡層的差異化協助,使用族語的口語評量,才能真正達到族語復振的目的。

  再者,在原住民族語評量素養方面,陳教授從教師的語言評量素養談起,基於Davies於2008年所提出的知識、技能及原則三個要素,再延伸為知識、態度、實踐與社會情緒管理等四面向,教師在整體能力評估素養方面不僅需要評量的知識、養成學生進行自我反省的能力,同時具備對於整體評量決策的批判性,並能接受主觀判斷與建立積極的師生關係。

  最後,在原住民族文化素養評量部分,目前陳教授正在進行原住民族文化認知測驗試題的開發,希望藉由評量工具可以掌握原住民族實驗學校的教學成效,其中原民知識共分為生態環境、營生知能、部落史地、樂舞工藝、語文文化與組織文化等六大面向,目前共施測四所原住民族實驗國民小學,共243個學生,並採用網絡分析 (epistemic network analysis, ENA) 方法,探究原民文化認知架構的關聯性。陳教授建議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課程可由樂舞工藝或語言文化出發,生態環境知識與其他面向知識課程連結度可再提升、各校仍應保持各校課程設計的特色。

  至於在目前臺灣族語評量的未來挑戰部分,陳教授期許日後能發展符合原住民族需求的客觀評量,確實掌握原住民族學生的語言能力與學習進度;建立原住民族內容審定機制,以符合學習者的年齡、背景與使用領域,以及語言的語法結構,並朝雙向培育族語評量人才,確保在地與外部評量人員的投入與培訓,以及學習者的公平對待。


原住民族語言 評量素養 族語測驗 文化素養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