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本土語課程成效評估

| 謝名娟

 【文/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謝名娟】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為增進學生語言學習與文化傳承之效益,自2015年推行夏日樂學試辦計畫,希冀師生在本土文化的情境脈絡下,利用本土語言與在地文化資源,進而實踐多元文化教育之理念。全國中小學在2015年申請的班級數達兩百多班,到2016年申請的班級數更晉升到四百多班,這類的課程相當受歡迎,同時間教育部也負擔了相當龐大的經費。但值得探討的是,在暑期舉辦本土語課程,其效益如何? 學生是否能達成學習本土語之成效?還是僅流於暑期育樂營?

  國家教育研究院承辦第三學期的計畫,為夏日樂學計畫案的前導性研究,透過幾所學校試辦,將本土語融入暑假的課程中。研究發現三個面向:

一、課程設計方面

  暑期課程應以活潑、實作性的課程為主,傳統的靜態課程較無法提升學生興趣,例如某國小延續學校原有的「雲世代課程」,將資訊科技的運用加入本土語言學習素材中,發展出本土語小主播課程;也有某國中實施實作課程,如木雕課、客家藍染課、剪紙課、書法課、古蹟導覽課等活動性課程融入,均可提升學生上課的動機與主動學習的興趣。

二、學生學習方面

  大多數學生的聽力測驗皆有顯著進步。其中學生在閩南語的興趣,使用頻率、口說能力及活動看法上,後測結果明顯比前測高;另外客語及原住民語的部分,部分層面亦有顯著提高,表示課程確能提升學生興趣。在國小學生的部分,國小弱勢學生與非弱勢學生在本土語言聽力前測成績上,出現顯著差異,非弱勢學生成績明顯較弱勢學生好,經過暑期本土語言課程後,其差異已經消失,表現課程實施的成效顯著。    

三、學校行政方面

  許多學校在暑期已有許多活動安排,暑期課程的確會增加行政人員的負擔,若能提供行政加班費用,有助提升行政人員承辦意願。此外,暑期的師資也招募不易,若是本土語為外聘教師,則品質不易掌控。此外,弱勢學生多的學校,教師配合度與學生參與度均較高,受到升學主義的影響,非考科的本土語課程對於小學生的吸引力高於國中生。

  雖然在本研究提出初期的研究成果。但是就其研究規模而言較為侷限,主要合作的學校為三峽鄰近的中小學。未來可就本研究所建立之基礎下,擴大實驗學校樣本,並進行夏日樂學計畫更為全面性的成效評估。

 

相關論文:

林信志、謝名娟(2016)。夏日樂學:本土語言暑期課程成效評估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93),13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