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教科書評鑑研究

| 楊國揚

教科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楊國揚

  伴隨數位科技的發展,未來教科書呈現的型態,已不再侷限於紙本形式,也不再被界定為裝訂完整的印刷物;這種顛覆傳統教科書概念、透過數位科技創造出來的教科書,將更為多元與多樣。但不論教科書如何變化,作為教學與學習基本工具此一價值不會改變;也因此,教科書的重要性,在於以高品質創造出有意義的學習。

  從日本、韓國、香港、中國大陸數位教科書發展現況與關注議題分析,數位學習資源的品質,已成為當前各國的重要課題,並因此發展出數位教科書的評鑑機制與評鑑準則;國內推動數位學習發展政策,尤其對於中小學教學場域數位教科書的品質,尚無積極作法與鼓勵機制。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數位教科書的評鑑機制,以作為未來推動數位教科書評鑑的重要參考依據。依此研究目的,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梳理國內外數位教科書(數位學習教材)審查、評鑑的具體作法,並透過學者專家訪談、出版者的焦點團體以及數位教材設計專家之座談,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研究結論

(一)數位教科書應建立相應的評鑑機制與品質指標

  學校使用數位學習資源的機會日趨頻繁,數位學習的品質主要仍仰賴出版者與學校教師的自主篩選機制,缺乏外部學者專家的專業評鑑,對完善數位教科書的品質仍有所不足;因此,建立數位教科書評鑑機制是必要的。而評鑑的意義,不僅在作價值決定,也為評鑑對象提供改進意見;數位教科書與紙本最大的差異,在技術層面的特殊性。從韓國、美國、香港及我國針對數位教科書(數位教材)品質認證所建立的評鑑準則可以了解,除紙本、數位共同的教材內容品質指標外,媒體設計、介面需求,以及科技技術與功能,則是數位教科書所特有的科技特性。依此,數位教科書品質管理機制,仍有待建構一套符合數位科技特性的教科書評鑑指標。

(二)數位教科書評鑑模式應呼應數位教科書的定位

  依學校教育目的,數位教科書的發展存在取代紙本教科書、與紙本教科書並行、作為延伸學習輔助教材等幾種選擇。但以日本、韓國或香港等國家或地區的實施經驗,數位教科書仍是以紙本教科書作為基礎,進而導入數位教科書的使用,並無取代紙本教科書的企圖;依此,數位教科書的定位是與紙本教科書並行或作為延伸學習輔助教材的角色。但不論哪一種角色,數位、紙本之教材內容仍保持高度的同一性。因此,數位教科書之評鑑模式,應評估多媒體資源評鑑範圍的明確性(如網路串連、認知負荷)及評鑑結果運用的可能性(總結性評鑑vs.形成性評鑑;事前審查制vs.事後審查制),而有超越審定制度的思維,使數位教科書能呼應學科特性、學生差異、城鄉差距,達成多元與多樣化的目的。

二、研究建議

(一)明定數位教科書評鑑指標,提升數位教科書的品質

  在臺灣,數位教科書的發展尚在起步階段,民間發展意願仍須視政策的推動與支持而定;但小規模與局部領域科目已經進入實驗階段。針對數位科技特性,建構有別於紙本教科書的品質指標,不僅有助於民間數位教科書研發品質,對數位教科書評鑑、教師數位教科書的選擇均可發揮引導作用。

(二)重視教師專業發展,發揮數位教學的價值

  數位教科書實施評鑑,是眾多維護品質的手段之一,數位教科書在教學場域的實踐,教師的專業發展才是成功的關鍵。教師不僅是數位教科書的選擇者,也是決定學生數位學習品質與認知負荷的把關者,所以推動數位教科書發展政策,除數位內容品質的保障機制外,政策上強化教師數位教學的專業發展更是關鍵。


資料來源

王立心、楊國揚(2018)。我國數位教科書研發與評鑑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整合型計畫成果報告(NAER-106-12-G-1-01-00-1-0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