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教材及教學模組研發

| 楊秀菁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楊秀菁

  為實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的理念,將素養的概念逐步落實於課程當中,本研究以「社會領域」為核心,進行素養導向教材與教學模組的研發,其最重要的核心目標即是透過課程教材與教學模組的研發,減少課程轉化過程可能產生的遞減或曲解情形,讓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賦予現場教學及教科書編寫的彈性得以維持,又能有效的實踐以素養為導向的社會領域課程。

  本研究依據學習階段及科目劃分為「國小社會」、「歷史」、「地理」,以及「公民」四個組別。各組研發成果重點如下:

一、國小社會組先由現場教師進行模組研發,待完成初步的研發成果後,再邀請學者專家進行諮詢。該組嘗試建立社會領域素養導向課程(教材)設計的靜態思考與動態發展歷程,並提出國小社會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的具體建議。

二、歷史組在105年度採取小組合作的模式進行國中與高中歷史教學模組的研發,待完成初步研發成果後,再邀請學者專家諮詢。106年度則擴大參與,邀請有興趣的現場教師各自提出自己的教案進行討論。該組嘗試在回應現行歷史教科書及歷史教學問題,參考美國、加拿大及英國歷史教育研發成果,將歷史文本閱讀引入歷史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

三、地理組以區域地理的「西亞」作為範例,參考香港與澳洲的地理教材設計,藉由在教材中融入探究式學習的策略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在105年度主要完成高中組的研發,在106年度則在既有的基礎上,配合新課綱所擬定的課程架構進行高中組教案的調整及國中組教案的研發,並完成國中組的試行。

四、公民與社會組在105年度以「社會參與」為主題,同時進行國、高中教學模組的研發,嘗試為同一主題,提供素養導向教學的不同可能性。研發過程中,公民社會組提出社會領域的教學設計檢核表,該份檢核表也作為其他科目檢核該教案是否符合素養導向教學的重要參考。至106年度則因新社會領綱在公民與社會的課程架構上有極大的更動,重新根據新課綱進行教案的設計與調整。

  雖各組的研發模式及成果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本於素養導向課程及教學發展的四個要素──「整合知識、技能與態度」、「情境化與脈絡化的學習」、「學習歷程、方法及策略」,及「實踐力行的表現」來進行教材及教學模組的研發。教師在進行課程轉化時必須面對雙重的時間壓力,包括課程設計所需花費的時間,以及課綱所給予的授課時數。新課綱草案在學習內容的規劃更為精簡,每學期以12至14週為度設計學習內容,並在學習內容中規劃「探究活動」的相關建議或空間,以期素養導向的教學能夠真正落實在課堂上。新課綱草案給予素養導向教學實踐的空間,但也帶來新的挑戰。例如:公民與社會擺脫過往以社會科學分論的方式設計課程,並以提問方式呈現,雖更能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分析、思辨與探究,但也給教師進行課程設計帶來更高的難度。而新課綱草案為避免過於細節的描述限制教學與教科書編寫的彈性,故在學習內容的說明多僅給予原則性的建議,也使得教師要設定各學習階段的學習內容更不容易。從本教案所研發的教學模組與教案可知,唯有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充分結合,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素養導向教學才有可能。然而,其所耗費的課程設計時間卻相當可觀。十二年國教所強調的素養導向教學,需要更多的行政配套加以支持,包括學生人數降低,或採取協同教學或提供教學助理的協助等。


資料來源

楊秀菁、范信賢、秦葆琦、何思瞇、林慈淑、陳哲銘、劉秀嫚(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教材及教學模組之發展與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整合型研究計畫案成果報告(NAER-104-28-A-2-01-01-1-1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