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出版自評指標:落實自律當責並展現創意特色

教科書研究中心 | 王立心 助理研究員

  中小學教科書係出版業者出資,邀集學者專家組成團隊進行研發編輯,經審定通過取得執照,由學校自主選用讓教師及學生使用的文化產品。在現行制度下,出版端檢附「書稿」(包含教科書及教師手冊)及「編輯計畫書」(包含編輯理念,冊數及節數規劃,教材架構、領域核心素養及學習重點,統整、連貫及學習策略,議題融入、性別平等教育檢視指標等面向)申請審定,但「編輯計畫書」列舉教材內容與課程綱要的符應配搭說明,尚未擴及出版端整體研發機制、編輯團隊、編務運作與分工,亦較少創意亮點及品保機制之呈現。審查端就「書稿」依審查基準進行內容審查,未得理解書稿研發重要脈絡,以整全式評估書稿品質,相關善意建議與提醒,易被誤解為「以審代編」或是不信任出版端的專業,編審互信與溝通不足的僵局,無法激勵出版端勇於展現創意與特色編寫教材,建立自我品牌特色。

教科書自評指標發展芻議

  中小學教科書的編寫歷經出版端的團隊組成、課綱解讀、確立架構、研發內容、編擬文稿、圖文排校、試讀試教等程序,出版端對其品質負完全責任。然而,因為教科書市場運作與產品性質的特殊性,其編輯、審查與選用各有分工且時程有限,以致長期以來,雖然各業者均建立自我品質管理機制,然而在市場競爭壓力下,少數業者或科目亦有先送邊改,未能事前做好自我品管情形;審查端發現部分教科書架構不甚完善、內容錯誤不少,以及學習內容重點與設計未盡符合課綱精神時,來回修正或申覆,徒然耗費雙方行政成本與時間。加上社會對教科書的高度期待,若審查端把關稍有疏漏,未來產生錯誤或爭議,則難以釐清彼此權責關係,造成社會各界對教科書內容與審查制度的不信任。

  為了讓出版端能充分展現編輯特色與創意,同時落實當責精神及品質確保,對自我產品內容負責,在目前既有的制度下,讓出版端提出自評說明,以讓審查端理解其品保機制(含內部評鑑及外部評鑑)的運作細節與落實程序,達成專業分工且權責分明。審查端於「編輯計畫書」內容納入「研發機制」、「內容編輯」、「編務運作」、「數位嵌入」及「教材評估」等面向,作為申請審定的必要文件(如圖1)。


圖1、教科書自評架構與指標



讓教科書產業更具活力

  教科書自評機制及指標的目的,在透過各層面的書面文件,作為雙方共識溝通的橋梁,出版端落實當責精神與品質確保,審查端聚焦必要基準具體提供意見,避免各行其是耗費行政成本,進而提升內容特色,減少編審爭議,並改善市場秩序。就出版端而言,強化其自主性,透過內部品保機制,各研編團隊可依據領域∕科目特色,朝向多樣化與差異化的發展,藉由自我評鑑機制及指標,兼顧出版端內部自我檢核,確保產品應有的品質,也能展現編輯理念與特色;就審查端而言,有自評內容作為書面溝通的重要文件,使雙方在角色定位與權責分際有所平衡與釐清,出版端發揮自主與績效責任,在組織品質文化下完成適切的自評報告,審查端著重於檢視事實偏差或知識錯誤等「與正當教育顧慮有合理連結」的內容,而非基於因審查人的觀點與偏好提出意見,或介入編務的細微末節。在此機制下,出版端有更多機會得以書面說明教材研發與課綱轉化的歷程與特色,行銷自身的編輯理念與教材亮點。同時,也應說明品保的程序與重點,特別是在美術編輯、文字校對、專家審閱等之出版基礎項目的自我要求。若能落實此機制,審查端能由出版端自評的過程與說明中,理解、尊重多元的教材設計,不再淪為教材內容的校對者,或因不理解而造成誤解,達到有效降低審定動員的人力與物力成本、縮短審定時程、減少審次或編審溝通的時間。在良善的制度運作與相互信任的氛圍下,讓教科書出版業者得以突破框架,落實自律當責,發展品牌定位,成就眾聲爭鳴多元繽紛的教材花園。


資料來源

王立心(2022)。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出版自評指標建構。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NAER-2019-029-C-1-1-B1-0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教科書出版自評指標:落實自律當責並展現創意特色.pdf

教科書 自評指標 自律當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