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材教法探討

| 洪于惠

【文 / 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專案助理 洪于惠】

根據TASA2011年高中生物試題施測結果分析顯示,目前高中階段教學內容所包含的主要概念中,學習成效良好者約佔36.36%,學習成效中等者約佔33.33%,而學習成效不理想者約佔30.3%。學習成效不佳的主要概念分布於「生命的特性」與「生物多樣性」兩大評測主題,而學習成效不佳的主要認知能力向度為「統整推理」。

學生學習成效不佳的主要表徵包含概念的學習深度不足、經驗不足且無法連結實物與示意圖之關係、舊有錯誤經驗造成迷思概念、無法理解過於冗長的文字,以及閱讀圖形能力不足。針對上述造成學生學習成效不佳的原因,而又學習的成效受到教學者與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教學者的因素包括教學方法、教學策略與教學情境設計…等方面;學生自身的因素則包括先備知識、認知心理的成熟度、學習習慣與學習環境…等方面。因此建議教學者可提供的引導方向與協助策略如下所示:

1)高中學生的認知發展雖已進入「形式運思期」,但是相關能力尚未發展成熟。教師完成相關單元的教學後,應提供須概念統整才能解決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並提出解釋、做出預測、設計解決方案…等,以強化概念的理解並培養統整推理的能力,加深學習深度。

2)高中生物教材較為深入且複雜,學生不僅需要有實物觀察的經驗,還需要了解生物的細部構造與功能,所以建議教師教學時,應輔以適當的教具、圖表或影片等多媒體教材,或利用網路資源來延伸學生的視野,傳達較為抽象的概念。此外,可利用生活中熟悉的動、植物,如:校園植物或菜市場販賣的食材作為材料,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以擴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並增加學習的興趣與成效。

3)在相關單元教學完成後,應進行定期評量或日常小考,藉由檢視評量結果,找出學生的迷思概念,適時加以補救、修正,減少因舊有的錯誤經驗而影響學生建構正確的科學概念。

4)教學中應提供閱讀圖表的機會,讓學生指出縱座標與橫座標的標示,了解圖中曲線的變化趨勢,並能連結相關概念,說明圖形的意義,以培養學生閱讀圖形的能力。

大多在高中課程中皆有延續國中階段、加深學習的相關概念,學生運用學習過的先備知識來學習高中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有機會修正原有錯誤概念,並讓學生學習到較深入的內容知識及學習到正確的新概念,此時可適時澄清學生的迷思概念,以提升教學成效。

綜觀上述各項影響因素,顯示高中延續國中相關概念學習時,延伸的教材內容有助於修正國中階段形成的錯誤概念,因此建議教師在相關單元的教學前,應先了解學生常見的迷思概念,以便在教學過程中引導修正;相關的迷思概念也可透過高中生物課程發展的網路平台與他校老師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