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普通型高中教育?

| 張淑惠

【文/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教師 張淑惠】

  近期,繁星計畫、大學申請第一階段陸續公布通過名單,普通型高中的教育成效似乎被這些成績、成就所定位;然而,我們又可以聽到大學生近1/3自認自己選錯系,許多學生僅在高中階段努力拚學測、指定考,以成績高低來填選大學校系。如此的惡性循環,我們如何去面對台灣未來人才培育的問題,十二年國教總綱草案之普通型高中課程與人才培育圖像,應有更多的討論與作法的設計。本文試圖以現行普通型高中的教育亂象為起點,十二年國教總綱草案的理念與困境探討這個議題。

一、身為高中教師,我看到許多教育的亂象

  從升高三暑假開始,高三生無數次操練學測所需測驗的範圍,過著邊上高三上學期的專業選修,又一邊不斷重複學習高一、高二的內容的生活。

1)高三上的生活:學生無法得知自己想唸的大學學群,在重複練習過程中,僅想著「只要我學測考好,就可以依分數挑我要唸的六個校系申請」、「高三專業選修只要得過且過即可,不及格待高三下學期結束後提錢來重修即可,老師多半不會為難我的」。

2)高三下的生活:學生接獲學測成績單,就開始進行落點分析以及交叉比對,去得知自己申請什麼最有利,再花時間製作備審資料,還要花一筆錢印製精美的資料。學校則努力聘請大學教授指導學生面試技巧。待四月放榜,再決定自己是否要參加指定科目考試。如此一來,不但高三下學期無法認真學習專業選修,落榜生還需要力拚指定考,「申請大學」幾乎是高三生的全民運動。

3)因此,高三教學不正常化的問題愈來愈加劇。其所帶來的影響如下:

A無法與大學端優質銜接:與大學銜接最重要的專業學科能力,無法在高三選修課中加以落實,學生僅求高一、高二的必修內容通過即可。

B學測已成為高中升大學重要考試依據:學測原本的功能僅是提供多元入學的另一管道(早期只有考試分發),特殊表現的學生經由此一管道入學,但也僅止於少數學生,多數學生是透過考試分發入學。但是申請大學此一管道也似乎是可以讓已確認自己性向的學生努力的方向,讓學生在高中階段可以更多元發展。當未來申請的比例逐漸增加,且再加上「繁星推甄」比例實已超過全體比例的一半以上時,「學測」已不是少數人的進路管道,而是多數高三生的重要進路了。反而一些需要重視專業的科系無法透過高中端的專業選修而設計的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取才。

2選修課因應課綱的要求,部分學校掛羊頭賣狗肉

99課綱要呼應全人教育,在選修中非傳統考科區畫定學校端需開設12學分的課程,另也在畢業條件中設立8學分畢業門檻,以保障傳統非考科在選修區開課的權利。為了拚升學,部分學校端進而衍生出許多應變措施

1)開設與學科相關名稱選修課,實則為必修課程的延伸:一則可滿足課綱要求,另則學科必修課可加強應付學測與指考。

2)開設非考科選修,實則為學科考試老師任教:學校可藉此控制員額,又可滿足學生在應付學科考試的需要。

  由上述可知,身為教育的第一線教師看到的教育亂象與種種反教育的潛在課程,我們的下一代就在考試荼害心靈的教育中成長,無怪乎我們社會上會有這麼多假商品充斥在市場。

二、十二年國教的總綱草案到底在想什麼

1若這是機會就一定要快速到位

1)少子化:隨著台灣少子化的趨勢漸次在高中階段發酵,十二年國教「帶起每一位孩子」的想法也漸漸在社會上受到重視。高中階段的「落實選修」也似乎有機會在僵化的體制下鬆動,包括閒置空間增加(減班前提)、學生總人數或班級人數下降等。

2)通識素養為底蘊,一般學科基礎打底與加深加廣的普通型高中教育:扶弱、普及及精英的不同學生在普通型高中應有一定的發展機會。藝術、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科技領域與全民國防教育的通識素養課程為基礎及專業知識為輔的部定必修課程,以涵養學生的人文、科技素養;上述領域課程在選修課即以專業知識稍偏重、通識素養為基礎的課程為發展方向。另結合一般科目基礎、加深加廣、補強的課程,學生即可在普通型高中的課程中奠定一定的基礎科目學力,也適度地去依自己的性向去適度探索。過往,普通型高中的課程校校皆相同的時代,為學術菁英而教育的時代已改變,取而代之的是,校校有特色,每位學生皆可依性向、興趣、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以符應「適性揚才」的基本理念。

3)升學進路的開展、多元機制建立契機:高教司、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招聯會及國家教育研究院一同面對民國110年升大學考試與招生的方式。其中,學生學習歷程檔案的重視,是進一步希望學生選修的表現可以被正視,透過學習歷程了解學生的性向與能力。學校端開課不再以拚學測、選科考而開設,而是學生的需求、學校教師、社區資源等相關條件可以更被看重。當然,學校的課程輔導諮詢教師將擔負起學生選修課程重要導航的角色,依據學生個別給予課程學習地圖的建議。

4)「適性揚才」的重視,已不再以「全人教育」看待「選修區塊」:99課綱將95暫綱藝能科必修減去6學分,並移至99課綱選修保障開課每學期2學分,共計12學分;學生畢業門檻此區塊需8學分及格。某種程度來看,這樣的結果確實是妥協並以「全人教育」作為基礎。然而,「適性揚才」與「全人教育」本身兩者其實是相互違背的,如何在全人教育的基礎上適性揚才,尤其是普通型高中的教育階段。因此,「適性選修」一定要正視。過去「保障傳統非考科開課12學分」的作法無法在多元適性的發展中,找到合理論述的基礎,尤其是某些領域表現特別突出的學生。此次十二年國教總綱草案在選修區塊分為加深加廣、補強性課程,輔以「跨領域/科目專題」、「實作及探索體驗」、「職業試探」等方式實施課程,以充分給予課程發展的彈性,試圖彰顯選修所重視的「適性揚才」精神,未來與大學相關學群間的對話仍應持續進行,並建立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參採一定的共識。

2目前遇到的困境

1)選修落實需要軟硬體到位:教室空間、課桌椅、櫃子、設備;教師在職進修、行政、員額編制、經費及導師制變革等的配套應在民國107年十二年國教上路之前依序陸續到位。

2)大學學群與高中選修如何「有程度、有意義」的對應:總綱草案中選修又再區隔部定及校訂,高中選修中的科技、自然科學、數學領域與大學學群之間具有較強關聯性;其他領域則具有更多通識素養、探索的精神,包括跨領域/科目的學習。各大學學群需在選修這塊給予更多的重視,不再以一試成績來取才。然而,如何有程度、有意義的對應,不造成高中端開課的困難、學生的壓力應是各相關單位努力的目標。因此,傳統非考科如何在選修區塊不需保護線(選修保障12學分開課)也受到一定的重視?若傳統非考科教師不再需要保護線,學生也可適性選修這些領域的課程,某種程度而言,即是十二年國教的成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