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儕評分可信嗎?

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研究員 | 謝名娟 研究員

  「同學來評我的成績?那他的人緣比較好,是不是他的成績就比我好啊?」

  「他們兩個是好朋友,一定打分數都互相照顧的啦!」「拜託!同儕互評誤差很大耶,可不可以只由老師評分就好,這樣比較公平吧!」

  老師要進行同儕評分時,會不會也有這樣的疑慮呢?想到同儕互評,公平性、客觀性總是會造成同學們與老師們疑慮。然而,在許多情況中,又不得不考慮使用同儕評量。例如同學在做口頭個人報告,同學常常報告的人很忙,但是臺下的同學不是發呆就是寫功課,這樣的課堂並沒有發揮學習的效果。

  其實同儕評分有許多優點,學生能培養學習的責任感,了解評分者的任務,也能了解評分規準與學習重點。在互評時,學生必須持續的思考、反覆的推敲然後給出成績與建議,這些歷程對於提升後設認知的高階能力有所助益。另外也可以學習他人的優點,產生見賢思齊的效果。尤其在課堂學習中,更能透過互評的方式來改進自己的不足,培養學生尊重他人與接受批評的能力。

  近幾年在本院的校長儲訓班,也有引進了同儕評量的理念。儲訓校長來研究院進行為期8周的儲訓課程,其中有一門溝通類的課程,會在課堂中進行同儕互評,然而,目前同儕評量成績僅為研究階段,並不會被採用為學員結訓正式的成績。在同儕評量的過程中,儲訓校長會分成兩組,第一、三次課程為第一組上臺演練,委員依情境來發問,其餘學員則須進行觀察並使用線上系統來進行評分與提出回饋建議。第二、四次則為第二組與第一組學員交換。評量均於課堂時間完成,學員在數位平臺中進行評分,學員與輔導校長所提供的評語與回饋,則於隔天提供給學員。

  評分規準分為三個主要的面向:系統思考、溝通協調與自我覺察。其中系統思考為說明事件發生後,校長應該如何與利害關係人簡要的說明事件發生的核心與要點。在溝通協調的面向,則評估校長的態度與清楚表達的能力。最後則為自我覺察,其考量的能力為面對委員詢問,是否能找到適合的回應方式,每面向的評分具有5個等第。

  本結論僅限於「儲訓校長班級上之同儕評分」,而非推廣至教育現場的班級實作。從研究結果來看,可看出以下幾點:

一、儲訓校長們對於同儕評量的整體接受度高

  許多儲訓校長認同這樣的學習模式,從問卷與訪談中,也可看出同儕互評能促進彼此觀摩、發現自己的優缺點,另外在匿名評分設計下,也可以誠實的回應對同儕表現的感受。

二、評分規準能幫助儲訓校長更了解評量的重點與內涵

  評分規準能幫助儲訓校長們更了解評量的內涵,也能了解評分依據,而不是主觀性的依據個人喜好來評分。但是從數據分析來看,也有部分儲訓校長因為分數不納入正式成績,也採取較為一致性給分與全面性的讚美。

  對於未來要使用同儕評量,有一些建議供實務工作者參考:

一、使用的時間與次數不宜過多

  在一開始研究設計中,在所有發言類的課程,都進行同儕互評,大概共有四次,結果發現過多的次數,會讓儲訓校長感到疲態,造成隨意給分的現象。建議也許同一類型的課程,以一到兩次頻率進行同儕評分即可。

二、同儕的成績是否納入正式成績的考量,仍須審慎的評估。

  從研究中發現,同儕評量的分數和專家評分的結果很相近,且具有一定的信效度。但若是納入正式成績,是否會有不同的現象產生也值得觀察,若要納入比例也不宜過高,專家的評分可以占80%,而同儕的比例則占20%。


資料來源

謝名娟(2022)。同儕互評可行嗎?同儕互評在儲訓校長班之信效度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45(1),29-52。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同儕評分可信嗎?.pdf

公平性 校長儲訓班 儲訓校長 同儕互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