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建構教育幸福而努力

| 吳清山 院長

【文 / 吳清山 院長】【圖 / 資訊推動小組 郭志昌】

位處南亞喜馬拉雅山山麓下的不丹王國(Kingdom of Bhutan),面積約為38,394平方公里,比臺灣大一點,在世界各國積極追求提高「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時,這個國家從1970年代起,在第四世國王(HM Jigme Singye Wangchuck)的帶領下,卻致力於創造人民的幸福,以「國家幸福指數」(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為國家發展重點,並設立「規劃發展委員會」(Planning Commission),後來2008年更名為「國家幸福指數發展委員會」(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Commission)。

不丹王國對國家幸福指數的界定如下:以更為整體的方式測量國家品質,而且深信有益於人類社會發展存在於物質與精神發展互利互補與相得益彰。這個國家以發展國民幸福指數作為衡量國家幸福的指標,包括四大支柱和九大層面1,其中四大支柱為:1.永續與平等的社經發展(Sustainable & Equitable Socio-Economical Development);2. 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3.推廣與維護傳統文化(Promotion & Preservation of Culture);4.良好的治理(Good Governance);而九大層面則包括:1.心理幸福;2.時間利用;3.社區活力;4.文化;5.健康;6.教育;7.環境多樣性;8.生活水準;9.治理。

教育為國民幸福指數重要領域之一,發展教育幸福乃是促進國民幸福之必要條件之一。接受教育本來是一件很快樂的事,由於國內中小學生受到升學主義影響,帶給學生過度學習壓力,學生不一定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與幸福,這也是當前有待解決的教育問題之一。

就「教育幸福」(education well-being)而言,目前尚無明確的界定,它應屬軟性層次為主、硬體層面為輔的感受,亦即對教育條件、教育環境、教育歷程和教育結果所感受到的滿意和快樂情形,滿意和快樂感受愈高表示愈幸福,反之則否。這種看法係以全體國民對於教育發展和實施的感受,偏重於整體性教育幸福看法。

基本上,教育幸福是建立在學習者、教育人員和家長的心理感受,只要學習者、教育人員和家長能感受到教育的滿意和快樂,應就是一種教育幸福。所以,可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習者、教育人員和家長進行教育幸福調查,了解他們對教育幸福的感受。

以學生為例,學生能對學習過程或學習成果感受到滿意和快樂,就是一種學習幸福;倘若過量或過度學習,導致學生心理的沉重負擔或折磨,即使學生考得滿分或考取明星學校,都不能視為一種教育幸福。當然,孩子接受教育,在精神與物質方面能夠取得平衡或相輔相成,仍可視為一種幸福的教育。

依個人初步看法,中小學生的教育幸福可包括四大支柱和八大層面,其中四大支柱分別為:1.家長支持;2.教師關心;3.學校照顧;4.同儕幫忙。至於八大層面則為:1.學習快樂;2.安全保護;3.身體健康;4.心理滿足;5.充滿活力;6.同學相處和樂;7.校規合理;8.善用時間。這些支柱和層面未來值得進一步論述和研究。

為了幫助學習者能夠享有教育幸福,未來可建立教育幸福指數,評估整體國民、不同學習者、教育人員和家長教育幸福感受;再根據調查結果,研擬推動教育幸福相關措施,並加以實踐,相信有助於建立幸福的教育。


不丹王國國家幸福指數可參閱: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Commission網站和Educating for GNH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