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翻轉精靈-飛旋海豚」教案的編寫架構

| 方采禾、趙婉琇、林庭瑋

【文/國立桃園高級農工職業學校生物教師 方采禾、國立桃園高級農工職業學校生物教師 趙婉琇、國立桃園高級農工職業學校生物教師 林庭瑋】

【圖/方采禾】

  最近新聞報導中提及屏東海生館引進十隻白鯨,竟然已經死了七隻,猶如白鯨墳場,這樣的結果讓大家極為震驚,保育人士也相當憂心,針對鯨豚的保育,臺灣雖然在1990年以前仍將鯨豚視為漁貨的一種,但經歷1990年澎湖縣沙港村發生屠殺海豚事件後,國際輿論壓力蜂擁而至,加速催生了「鯨目」列入保育類動物,臺灣也自1990年後陸續展開鯨豚的保育維護與研究。屏東海生館的白鯨大量死亡,引起臺灣和國際社會的重視,認為應更嚴格評估人為環境眷養鯨豚的可能。

  今年八月,因緣際會參與國家教育研究院舉辦的「103年高中職海洋教育補充教材推廣研習工作坊」,實際搭乘「賞鯨船」體驗花蓮海域生態之美,海面看見「飛旋海豚」在海洋中翻滾、跳躍,來回穿梭在船頭,當時感動的心情仍久久難忘。

  臺灣東部花蓮的迷人海域距離海岸23浬的範圍外,海底平均深度就能到達3000公尺深,海域適逢親潮、黑潮交會,魚蝦等水中生物種類豐富,更是鯨豚活動頻繁的區域,可愛的豚像是我們多年的好友,群擁的接近我們,瞬間展現令人讚嘆的動作,花蓮海域就如同牠的表演舞臺,吸引著所有人的眼光。當時興起一個想法,如何把這種情境記錄下來?寫成一個最真實的生物教材。所以,我以「海洋的翻轉精靈-飛旋海豚」這個主題,進行教案設計,希望藉由臺灣東部活潑的海豚,讓學生了解鯨豚保育的重要及意義,並進一步培養學生有愛護「臺灣美麗海洋」的情意及態度。該教案以「物種多樣性」、「海洋生態系」及「保育與永續」三個子題進行編寫。

  在「物種多樣性」的部分,以飛旋海豚在花蓮海域活動的影片、照片等實例作為教學開場,使學生認識這可愛、聰慧的海洋哺乳類動物,了解鯨豚構造上的演化與鯨豚的分類區別;接著說明臺灣花蓮海域的特殊地理環境,是許多鯨豚生活的區域;最後,再以生物間的相關性,進行探討生物多樣性的重要。

  在「海洋生態系」部分,鯨豚是海洋豐富程度的指標,為食物網最上層的掠食者,唯有資源豐富乾淨的海域生態環境,才能支援鯨豚的存續。

  在「保育與永續」部分,透過提問與學習單的教學互動,聚焦在保育與永續的議題上,深入了解臺灣漁業的經濟收益與鯨豚保育上的衝突問題,探討未來發展生態旅遊(如賞鯨)的規範與可行性;花蓮海域賞鯨豚活動具有高度的觀光價值,能將臺灣的文化與美麗海域行銷至全世界,賞鯨除了有觀光利益外,更需重視的是海洋生態的保護,維護海洋環境的生態穩定與永續發展,讓賞鯨豚的生態旅遊模式,成為一個兼顧保育與漁業經濟的雙贏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