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力品管機制之特色

| 林宜臻

【文 / 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林宜臻】


1980 年代以來,日本為改變填鴨教育,實施「寬鬆教育」,1998年版的學習指導要領將原有教學內容削減了三分之一,該政策被視為導致日本學生學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基於學力下降,為客觀掌握學童學習狀況,日本決定實施全國性的學力調查,檢測全體小六及中三生的國語與數學。2010年,學力調查以抽測三成替代全員普查,造成只能掌握整體,以及國、公、私立學校別與都道府縣(公立)別的學力等狀況,而無法統計市町村及學校別的成績。因此,文部科學省免費配送評量題等到有受測意願的非抽測對象學校。基於(1) 抽樣方式無法得知未參與學校及學童的問題所在;(2) 抽測學校與志願參加學校的比率高達七成以上;(3) 七成之多的都道府縣教育委員會也希望全員參加;(4) 七成以上的家長也希望公布學校別的成績。因此,全員參加之呼聲再起。學力調查檢討會議雖決定2011年繼續沿用抽測學校與志願校的受測方式,考量周全的資料裨益於教學的改進,將採用數年一次的「全員參加」。為達成「新成長戰略」的內閣決議:2020年前須實現「各項國際評比能達世界一流的水準」的目標,將擴大考科範圍,以為廣泛檢核教育的施策成果與課題,完備針對課題提出教學改善的循環機制。小六將增加社會與理科,中三增加社會、理科、英語。基於題目編製須花一年以上時間,所以預計最快於2012年開始追加考科,而理科先行辦理。

日本PISA2009的閱讀素養由2006年的第15名躍升至第8名。該批高一生,正是接受2007年開始實施全國學力調查的中三生,該一結果被視為強調活用的試題內容奏其功效。本文旨在探討日本全國學力與學習狀況調查,思索有否值得我國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可借鏡之處。

本研究發現日本學力品管機制具有以下之特色:(1) 試題生活化且題型多樣化:試題內容除「知識」之外,將「活用」列入試題是一大特色。有關「知識」問題的A卷,僅考查學生一些不學會將影響後續學年的學習內容,以及活用於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知識與技能為主;B卷的「活用」主要考查學生能否將知識與技能等活用於實際生活中的能力,以及解決課題的構思、評鑑、改進等能力,因此出題型式,不再只是選擇題,還包括簡答題與敘述題;(2) 2010年內含「比較題」:以為瞭解2007年施測於當年小6生的試題,測試於2010年已成中3的學生,該批學生3年間理解程度的變化情形;(3) 施測的同年公佈調查報告:2010420日施測,同年730日就揭櫫測試結果於網頁;(4) 公開試題內容、試題主旨及答題類型等;(5) 公佈全國以及各都道府縣的施測結果;(6) 統計數據用於精進教學:實地訪查各科名列12的秋田縣與福井縣,瞭解其獲得佳績之由,提供給其他縣市參考;指出學習問題點,並提供教學改進案例;都道府縣彼此交流活用調查結果的心得與案例。

總之,日本的試題內容強調「活用」,呼應現行課程「培養生存能力」的總目標;公開各都道府縣的施測結果、公開試題內容、公佈的即時性,以及提供教學改進案例與提供縣市交換心得管道,實現「考試用於改進教學」的評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