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全球維基,何生工具用書?

| 邵婉卿

【文、圖 / 編譯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邵婉卿】

維基百科在網路上以「大規模協作」為編輯模式,支持「知識是上天的賞賜,所以不能販售」這種免費經濟學的古訓,形成一種創造和傳播知識的新方法,由全球使用者共同撰寫、編輯,已成為全球最大和發展最快速的百科全書和最受歡迎的查詢網站,並且是全球所有傳統百科全書最大的競爭者。維基百科的創始人Jimmy Wales說:「維基百科的目的是提供貢獻者樂趣」,亦即維基百科貢獻者的最終目的在於使人做得開心,但是建立良好的百科全書仍是其重要的目標。

然而維基百科由於沒有固定的學科範圍,目前尚無法在任何領域中堪稱已經完備,所以在內容範圍的涵蓋層面方面的評鑑結果最為不佳,也有研究指出維基百科條目有些寫的不好,重要的議題總是沒有全都包括在內,維基百科的內容總是不斷的在變化中。歸納而言,儘管有許多研究對維基百科的存在十分肯定,但也有比不上傳統百科的地方,如Fallis2008年的一篇探討社會知識論的文章即指出:(1)由於任何人都可以作出貢獻,維基百科各條目間存在巨大的品質差異,或存在著誤導的資訊和造謠的資訊。(2)文章的選擇性和全面性不平衡,由於維基百科的組成成員和他們對特殊領域的興趣,有時通俗的熱門話題比一般學術性的主題更被廣泛地看重。

許多實證研究建議,維基百科更嚴重問題不在於條目內容的可能不正確,而是蒐羅範圍的不夠完備,雖然維基百科比傳統的百科全書提供更多的資訊和更多的細節,但距離鉅細靡遺,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維基百科可能的危險性不在於不正確的資訊,而是其資訊內容的不完整。

例如,本院編譯發展中心正在增修的兩部線上版主題式百科全書,將其新增且已完成內容撰寫之辭條,與中文維基百科進行逐條比對後發現,《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至20118月止,新增且已完成撰稿的360條中,在中文維基百科可以查得的僅有85條,只佔23%,《教育大辭書》至20118月止,新增且已完成撰稿的113條中,在中文維基百科可以查得的僅有26條,亦只佔23%,可見這兩部增修學術性百科全書存在的重要性,和持續增修的必要性!

因此,由學術機構編輯百科全書和工具用書,未來仍然充滿希望,因為:(1)學術機構提供的專業知識內容不但嚴謹,而且具權威性和正確性;(2)學術機構提供線上檢索的方式符合最省力原則;(3)學術機構的編輯工作是永續經營的;(4)學術機構是服務全球學術界的。何況全球資訊網的創始人和語意網的推動人Tim Berners-Lee強調英美政府應全力支持資訊網的開放,而最主要的對象正是學術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