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與教育:以社會變遷與政治經濟影響下的中國大陸為例

| 邵婉卿

【文 / 編譯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邵婉卿】

早期文獻認為社會經濟背景與健康狀況呈現正向關係,也就是說,一個人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背景,就比較有可能擁有較佳的生理動能、較好的精神狀況,以及較低的殘障率及死亡率。然而,如果這些研究加入年齡及生活歷程等變項時,似乎社會經濟背景與健康狀況兩者之間的關聯性就變得不那麼具有相關性。

根據O'Rand2006年提出的「累積劣勢理論」1,在教育程度和社經地位的劣勢累積下,會導致個人未來生命歷程中無法取得較高的社經地位,生命資本會因為困頓和逆境的累積,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折舊;另一種累積優勢則是指早期處於較優勢和較高成就者,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和健康資本會有正面的複製和累積。其中與健康教育有關的研究發現指出,持續的低教育程度和低社經地位,會導致體力自我增強模式下降,日後生活會產生較多的疾病和較高的死亡率,如肥胖、高血壓、心臟病,和認知能力下降等方面的健康問題。

若從世代效應(cohort effects2來看健康與教育的影響,學者也發現,出生時具有更好的健康資本,未來健康資本的折舊率會較低,越晚世代出生的人,成年後越晚出現慢性疾病和殘障的狀況,只是若居社經地位較劣勢的弱勢者,則無論什麼世代,都會對其成人後的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

上一個世紀的中國大陸,發生很多政治、經濟、文化等令人注目的大變動,如共產主義革命(1940年代晚期)、大躍進(1950年代晚期)、文化大革命(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以及毛澤東的經濟改革(1970年代晚期至今),如同一些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一般,社會學家一直都對社會變遷和社會階層之間的關聯性非常感興趣,這個關聯性對於研究者來說,是一項非常獨特且有價值的研究資源,其中包括社會的不公平連帶影響的健康問題。

有關中國大陸人民健康狀況,2010年的一份研究”Social Change and Socioeconomic Disparities in Health over the Life Course in China”3指出:中美兩國社會經濟背景與健康狀況的研究結果呈現剛好相反的解釋,因為中美兩個國家社會、經濟及政治結構不同,在美國這個已開發國家,高社會經濟地位的人,會選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健康的飲食、較多的運動,以及避免過度的抽煙和飲酒,但在中國這個開發中國家,則因經濟快速發展,高社經地位的人的飲食習慣反而很不健康,如食物中含有過多脂肪、攝取過多的糖份,為了抒解壓力而過度抽煙和飲酒,以及久坐等現象,這些都會影響其未來的健康狀況。

這份研究使用的數據是來自中國健康和營養調查計畫網站(http://www.cpc.unc.edu/projects/china),這項調查的研究人員,背景包括營養學、公共衛生學、經濟學、社會學、中國研究和人口學,由一個跨學科小組負責整體的調查設計,並由有豐富研究經驗的社會學家和生物醫學科學家,負責各自調查領域的研究解釋,如此陣容全備的團隊模式,實在值得國內的研究機構參考。


【參考文獻】

1 O’Rand, A. M. (2006). Stratification and the Life Course: Life Course Capital, Life Course Risks, and Social Inequality. in R. H. Binstock and L. K. George (Eds.),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6th ed)(pp. 146–165). Boston, MA: Elsevier.

2 Barker, D. J. P. (1998). Mothers, Babies, and Health in Later Life. Edinburgh, UK: Churchill Livingstone.

3 Chen, F., Yang, Y., & Liu, G. (2010). Social change and socioeconomic disparities in health over the life course in china: a cohort analysi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5, 12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