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後結構主義的性別建構 看教科書文本的性別論述

| 朱美珍

【文 / 教科書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朱美珍】

從後結構主義對主體的看法,來解析性別之形構,可以發現它與傳統西方哲學的概念大相逕庭。傳統西方哲學家主張人是思想的主體,他們認為主體透過理性的運用,可以使人愈來愈接近完美。相反地,後結構主義者認為主體是被社會建構而成,並非事先存在、自我認知與連續的,它經常是矛盾不穩定的(卯靜儒,2004Youdell, 2006)。

學者Butler1990)運用「操演」(performative)概念來說明後結構主義對性與性別主體性的生產,他認為性別並非某種特定的持有,而是透過每日社會和文化實踐持續不停創造與再創造之物。Youdell2006)進而指出「操演」就是體現或生產其所命名的論述實踐(that discursive practice that enacts or produces that which it names),論述操演常常被認為是透過說與寫的語言展開部署(deploy),為了讓論述成立,就必須使它具「合理性」,它必須在構成部署的論述中具辨識性,合於其所引用的論述規範,而且為了讓它具辨識性,就必須不斷被引用(be cited)。所以這種「操演」與「不斷被引用」構成了「由社會建立的一組意義之再制定與再經驗」,同時合法化日常生活與儀式化的方式,其目的在於被理解為一種建立與鞏固主體的方式 (Butler, 1990)

將此理論運用到教科書文本建立論述上,同樣發現教科書文本藉由文字描述、圖像重現來展現所欲表達的論述意涵,就是一種論述「操演」,而且運用文本不斷地「引用」論述意涵,形構所欲建立的論述主體。

從過去30年來對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的研究所知,教科書文本對性別論述多從「女、男」兩性出發,來論及兩性的外貌、人格特質、性別角色等,獲致結果多呈現教科書仍潛藏性別刻板印象、偏見或歧視,例如描繪女性多為裙裝、長髮,服裝色系偏向紅色系;男性多穿藍色系,呈現「男冷女暖」。兩性參與活動呈現「男動女靜」、「男主動女被動」;從事職業多為「男主女副」、「男尊女卑」;處理家庭勞務則是「女主男輔」。兩性人格特質仍傾向女性溫柔、慈愛,男性強壯、愛冒險的傳統特質;女性多扮演「關懷、照顧者」的角色,男性則多為「決策、主導者」的角色。至於對社會貢獻度而言,仍以男性為優先,刻意忽視女性的奉獻度。另從家庭組合來看,多凸顯生殖主義的完美家庭意象,獨尊異性戀。由此可知,教科書文本對性別、性別角色、與性慾之期待,存在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線性關係;即男性外貌一定是短髮、褲裝,表現出陽剛人格特質,多扮演領導型、管理型角色,符合以「男性為主導」的父權思維,相對地,女性外貌多為長髮、裙裝,表現陰柔人格特質,主導家庭勞務,符合「女性天生母職、照顧、服務」的社會期待,最後主張由男、女性結合的異性戀組成家庭。此種以兩性為起點,發展出來的性別線性關係,就成為教科書文本主張的性別論述。

儘管國內中小學課程發展,對性別平等教育日益重視,從1998年起,正式將性別教育融入各學習領域課程中,讓性別論述取得教學合法權力,且對「性別」的解讀除了生理性別衍生的差異之外,還包括社會制度與文化所建構出的性別概念,此意涵著性別平等希望透過教育的歷程和方法,促使不同性別或性傾向者都能站在公平的立足點上發展潛能,不會因生理、心理、社會及文化上等性別因素而受到限制。直到2008年,在性別平等教育原有的三大知識架構下,增列「性別認同」主概念,及「性取向」、「多元的性別特質」次概念,藉以瞭解性別認同意涵與多樣性、尊重自我與他人的性取向和性別特質,以及批判性別特質的迷思,建構較整全的性別課程架構。

由此趨勢可見,性別平等教育在中小學課程架構下,已傾向解構性別兩元—線性關係,進而朝向性別多元—多重關係發展。因此,如果教科書編審者對「性別」概念不能從「女、男」性別兩元論中解構,從「性→性別→性慾」的線性關係中鬆綁,要使教科書內容破除性別刻板印象、消弭性別偏見或歧視,達到中小學課程性別平等教育的目標,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參考文獻】

卯靜儒(2004)。理論化女性教師的性別意識與認同建構過程。通識教育季刊,111/2),147-170

Butler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Youdell, D. (2006). Diversity, Inequality, and a Post-structural Politics for Education. Discourse: 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ducation, 27(1), 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