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命題

| 張堇珮

【文 / 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專案助理 張堇珮】

評量設計應依據教學內容、目標,透過各式測驗以檢驗教師的教學成效以及學生的學習成果。因此,教學評量必須和教學目標,教學活動統整配合,不宜將評量單獨從整體教學脈絡中抽離出來。透過授課教師自行命題,才可將教學與測驗之間做更緊密的結合。

中學教師對於一般性的命題原則,應該已有相當的認識,所以本文不再贅述,僅就修審題過程中,發現教師在命題時比較容易忽略的部份,就此針對歷史試題設計的幾個大方向,做出提醒。

【評量架構】

一份好的試卷,應針對考試的內容範圍,設計出相對應的評量架構。小範圍的考試,可能範圍只限定在幾個單元內,但當範圍稍大時,例如月考或是期末測驗等,就需要擬定評量架構以決定試題的類型及其分布的比例。評量架構可幫助教師檢視試卷的難易程度、測驗內容是否平均以及控制試卷的穩定度等功用,在學校教師聯合命題時,更可幫助測驗內容分布均等,避免偏重的情形發生。

【命題原意】

很多命題者是先找尋資料,然後就手頭上有的資料產生題目,然而此舉有本末倒置之疑。應是由教師先行設定要問學生怎樣的問題,然後再行尋找合適的資料設計問題,並且問題需緊扣原先設定的目標,這樣設計出來的題目才不會走樣,造成為了屈就資料的限制,而沒有問到教師原本設定的核心問題。

【問題意識】

歷史學中有些特別關心的議題,例如事件的因果關係,長時間的歷史發展趨勢。有些很精采的資料,問題意識卻只停留在事件發生於哪一時期,或是哪些人做了哪些事,甚為可惜。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自問,這是一個重要問題嗎?學生必須知道不可嗎,還是這只是諸多歷史事件中旁枝末節的知識,學生知道與否都不影響他對於古代社會或事件整體輪廓的理解。

【歷史素養】

現行的趨勢,無論是國內或是國外的大型歷史測驗,都逐漸偏向測驗學生的歷史素養,不過,學生歷史能力的培養必須奠基對於基本史實有足夠的認識,否則很容易對歷史的認識流於空洞。如何測驗學生的歷史素養,建議教師可從史學方法去設計相關試題,雖然史學方法為歷史專科學生才需學習之科目,但史學方法中特別講求證據,注重邏輯等特性,對於幫助學生處理資訊和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很大的助益。

教師在設計歷史試題前,如果可以先安排好評量架構,決定試題分配的比例和難度,然後決定要測驗學生哪些問題,再行搜尋相關的命題資料,以避免程序顛倒而造成試題偏離命題者的原意。另外,命題者在設計問題時,也須自問,設計的問題是否為重要概念,還是只是考一些不太重要的知識點,同時,如果試題設計能以測驗學生的歷史素養為主,無論是資料的解讀或是證據的使用,亦或是判斷立場,神入當時人們的生活……等,這樣的試題,有助於教師檢視學生學習歷史的成效,以及幫助發現學生在學習上的問題和困難點為何。

透過以上程序發展出的試卷,將會是一份比較完整,且穩定度較高的試卷,且其試題內容較不會偏重在瑣碎的知識,避免學生因缺乏熟練的記憶和練習,造成考試結果不理想而帶來挫折感,也比較能夠反映出學生學習歷史的真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