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齡社會與終身學習

| 王令宜

【文、圖/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王令宜】

人們對於「年齡」的定義與瞭解,大多基於社會傳統觀念,認為人生由既定的階段構成,有一定的前進方向,到某個年齡,就應進入下個階段;舉凡就學就業、結婚生子、升遷退休等,每個社會都有其約定成俗的適齡區間。然而,由於社會多元發展以及科技進步神速,再加上高齡化人口的需求益增,適齡區間與人生規劃契合度之看法,必須有所調整或改變。

「逆齡」(Amortality)一詞首見於2009年《時代》雜誌封面故事:《十個正在改變世界的觀念》(10 Ideas Changing the World Right Now),其中第五項提到「自由選擇生命時段」,意指社會大眾對年齡的定義變得模糊,不受年齡束縛者眾,且在持續增長中。該專輯主編-凱瑟琳‧梅爾(Catherine Mayer)就此議題進行深入研究,並於2012年將研究成果發表為《逆齡社會》一書,引起廣泛討論。該書藉由大量實例來探討「逆齡社會」的現象與趨勢,提出逆齡社會在「繁衍下一代、愛情、宗教信仰、心智、工作及消費」等六大面向的內涵(如圖所示)。作者解釋「逆齡族」(amortals)的特徵為「從青少年到死亡為止,始終以相同的方式和步調過生活,做差不多的事,消費差不多的東西。」

就教育發展而言,「終身學習」在逆齡社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終身學習之旨趣在使每個人的各個人生階段,都有適合其需要的教育機會。逆齡族的終身學習具有以下三點特色,即自給自足、自我管理與自我實現,相較於學齡兒童與青少年,逆齡族通常具備一定的經濟能力,能支應學習所需的相關成本;而有別於「為父母而讀書」的青少年學子,逆齡族的學習需求是自發的,瞭解自己的優缺點,能夠設定自我努力的目標,願意並樂於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自由而有彈性地努力學習。

此外,逆齡族的終身學習包含正規教育、在職教育與非正式教育三種類型,不論是進入學校修習而取得正式學位,還是參與社區大學或短期補習班的課程,甚至是擔任志工服務或參與專業社群,都是逆齡族的學習管道。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1996年出版之《學習:內在的財富》(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一書中所揭示的四種基本學習,即學會認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以及學會發展(learning to be),則是逆齡社會中不可或缺的終身學習要項。

逆齡社會的終身學習重點在於打破年齡的藩籬,只要肯學習,就能時時可學習、處處可學習;「逆齡」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多元化和高齡化社會中生活的新心態與新型態;「逆齡」是一種時代趨勢,它是科技高度發展後的產物;「逆齡」亦可說是一種轉化,當人們對年齡的刻板印象逐漸消失,是否會形成另一種新的年齡規範呢?倘若年齡已無界限,人生所有的選項都是開放的,從年輕到年老均可自由選擇,是否也就無「齡」可「逆」了?不論如何,迎接逆齡社會,終身學習將不再是口號,而是強調全人發展、重視個人自由、使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有助於擴展人生意義與目標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