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愛鄉土的情懷

| 張崴耑

0013期社會領域本土教材發展研習班學員

【文 / 台中縣大明國小教師 張崴耑】【圖 / 教育人力發展中心業務助理 林巧涵】

初春的三峽雖然帶了些許寒意,但在見到這些來自各縣市的好夥伴後,心裡頭也跟著變暖許多。而那一堂堂精采而充實的課程,也讓我的行囊中載滿了知識的喜悅。

短短的四天之中,其中的所得與省思無法一一道盡,而每位講師的熱忱與特質是更讓我們深受到感動,例如范信賢老師與陳榮政老師那充滿人文關懷,卻又有條不紊的分析與反思,例如陳添球教授與陳志鵬老師那充滿熱忱的行動力,又如李智賢校長與張錦霞主任對理念的堅持與努力,當然,還有秦葆琦老師將各縣市的夥伴聚集起來,一方面包容每個人與每個地方的不同想法與作法,另一方面又以有系統的方式將每位夥伴、縣市的作法與教學成果綜合起來,並以詳細的分析提供大家進一步的思考與改進的方向。

過去在思考鄉土教材時,總是以導覽式的概念去做編輯與教學,好像學生認識了家鄉的地形、交通、人口、歷史、產業與古蹟就已足夠了。但在這四天的學習後,也開始思考這些現有素材更進一步的可能性,例如在現有的教材之外,應可以如陳添球那樣針對跨領域學科做更系統化的檢視與編輯,並利用文字、影像、聲音與實際接觸,讓學生產生「感動」,有了感動,才能更進一步讓學生產生愛鄉、愛土的情懷,所設計的這些素材對學生也才更有意義。其後的教學活動更可以針對學生個人,甚至拓展到其他族群、國家的比較與認識,讓學生在學習鄉土的同時,更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再者,所產出的教材,也應可以更簡單、清晰,如陳志鵬老師所運用的簡易圖像,能讓這些素材在展現時更加深入淺出、無論是教師或學生都能輕易一目了然。此外,倘若這些教材與素材也都可以以更簡易的元件形式做開放版權式的分享,那麼就可以如秦老師所說,集合二十二縣市的力量,一份適用於各個不同學習階段的完整本土教材資料庫也就可以整個建置起來,以網路更便捷的形式分享,當未來任何人需要使用時,也可以很輕易地獲得這些素材,即便未來擔任輔導員或編輯教材的不是自己,這些資源也可以永遠留存下去被一次又一次地永續使用。

過去在做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或鄉土教材時,總是一個人或幾個人埋頭默默地做,雖然也有一定的成果,但眼界與思考也容易限制在狹小的範圍內。這次讓我感到很幸運的,是可以透過老師與各個夥伴們的交流與分享,讓自己的思考脫離現有框架,而能有更細膩、更遼闊的視野。在這之外,也可以透過某些技巧讓這些成果被更多人觀看到,一方面可以藉此獲得更多的資源;另一方面也可以串連起各地有同樣想法的夥伴。

離別的鐘聲響起,揮手道別的夥伴們臉上掛著笑意。我想,這不是結束,而是二十二種充滿無限可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