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教育讀書會心得分享

| 陳姵琁

【文、圖 / 「教科書文本與和平教育之論述與實踐-對話、研議和發展」研究計畫專任助理 陳姵琁】

和平教育讀書會是「教科書文本與和平教育之論述與實踐」計畫下的重要項目,希望透過讀書會閱讀的方式,深入理解和平教育的特質、應用以及相關的議題。和平教育讀書會於去(99)年舉行三次,本(100)年從二月份開始已經舉行六次,平均每個月一次,討論過的主題有和平教育在德國、在英國;和平教育的基本概念、爭議、發展、倫理與哲學基礎、及教學實踐。七月份讀書會最新討論的主題,則是課程革新與和平教育。

2011-7-2  和平教育讀書會:課程革新與和平教育

研讀篇章:

1.   UNESCO (2003). Curriculum change and social cohesion in conflict-affected societies.
導讀人:董秀蘭(臺師大公領系副教授)

2.   Danesh, H. B. (2008). The education for peace integrated curriculum: Concepts, contents and efficacy. Journal of Peace Education, 5(2), 157-173.
導讀人:陳麗華(市北教大教育學院院長)

7/2讀書會的兩篇文章,都是討論衝突社會中的課程變遷與社會凝聚。董秀蘭老師導讀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中,對於和平教育怎樣滲透入課程改革、課程改革與社會共識的關係、民族國家本質的改變等都有詳細的討論。當和平教育的元素混入課程改革中,是有可能成為分歧社會對話的過程(social cohesion),經由對話協商取得共識,讓課程改革反應社會的需求,而達到社會契約或社會平台的功能。

陳麗華老師導讀的文章則討論波士尼亞赫塞哥維那(BiH)的和平教育經驗。波赫共和國在經歷波士尼亞戰爭後,北約維和部隊長期進駐,也開始推廣統整的和平教育(EFPeducation for peace)。統整和平教育的基礎是合一(unity)的概念,合一是一與異的共存,這個概念衍生到世界觀與個體發展上;在課程取向上,強調批判思考、情緒洞察、創造性經驗與建設性行動。透過波赫的和平教育經驗,讓我們看到和平教育如何融合概念與教學,教學時同時強調思考與行動。這樣的教育很可能為波赫未來的和平埋下種子。

當天的討論中,對於民族國家邊界的想像有很多討論。國家是想像的共同體(imaged communities),民族國家的產生與暴力有密切關係,難以脫離壓抑內部差異的行為,會摧毀非主流的文化,這樣的「和諧」往往是由受壓迫者被迫作出放棄所達成。和平教育在處理這樣的議題時,必須考量國家各族群間的關係,不能單方面的消除差異。此外,近年來全球化的發展也有可能衝擊到民族國家對邊界的想像,但全球化本質上是西方化,也有可能是另一種壓迫。

此外,波士尼亞赫塞哥維那在經歷波士尼亞戰爭後(1992-1995),先後由北約、歐盟的維和部隊來維持該國的和平,並在2000年時由Danesh引進education for peace的課程,截至2006年已有超過八萬名學生參與統整和平教育的課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宗教、語言彼此不同的波士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能否透過參與式的和平教育,反思不同民族的關係,持續對話,來達到相互理解的可能,對和平教育的實踐而言是一大考驗。

相關讀書會訊息請參考網址:http://tpestudygroup.nict.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