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與被領導者的角色思考

| 蘇珈玲

132期國小主任儲訓班學員

【文、圖 / 宜蘭縣人文中小學教師 蘇珈玲】

領導與被領導情境的交疊

這趟臺北三峽的國小主任訓練行程中,有完整六週時間要我們脫離原校事務,使我有更多機會在與夥伴籌備活動、生活管理經營的共作歷程中,從第三者角度領略與思考「領導與被領導者」角色的感受,以及每一個立場必要的、不可妥協的堅持強度。

以前,常聽到大家對政治人物的批評,會提到:換個位置,就換了腦袋。是的,我也曾經認為這樣是政客,「人有理想,更要有絕不妥協的堅持」。還沒有擔任行政職務之前,我從來沒有懷疑過,不過,打從我開始接觸學校行政工作之後,我已經漸漸修正以前的堅持,不是我的理想與熱情被澆息了,倒是我越來越發現,原來我有很多心態、盲點,是需要調整的。618日那天抵達板橋車站,我問自己這次主任儲訓的課程,我要扮演甚麼角色,我是誰?我想自己年紀大了,不能以這把年紀偷懶給年輕人看,既然告別了家小來到這裡,也想讓他們對我刮目相看;於是我主動表達願意為大家擔任幹部,提供服務。這與我來受訓的起心動念比較類似,我原本就是想來增強行政服務的專業知能,就這樣,我接下了國教院每天一招又一招的各種磨練機會。

換個腦袋,全新的自己

在第一週的每一天,我們為第二個週一準備大型的始業儀式,剛開始,我心裡想,國家教育研究院不是教育政策發展的智庫嗎?為何要我們放下學校行政事務與家務到三峽來辦這些活動呢?幾乎每堂課餘時間,我都穿梭在各組成員中支援競選自治會主席與副主席的各項籌備工作。我主動與研究院辦公室裡的工作人員連繫索取一切需要的物品和支援,感覺事情推動得還算順利。我叫不出大家的名字,幸好有善於辦理活動的學員們願意主動發起辦理聯誼活動的想法,我趁機會透過籌辦活動的互動、餐敘、記憶夥伴學員的名字。原來,沒了教學活動,認人、記下大家姓名對我而言,是有點困難的。

週日晚間十點鐘以後,宿舍區傳來陣陣行李運輸和人群走動的聲音,原來大家都剛從臺灣本島、離島各地搭飛機、搭火車回到三峽國教院來;最令我感動的是看到每一個節目組員都分別約好了往文薈堂集合,無論多晚,都要進行最後的道具和演出前的品質確認。短短時間內,大家分工合作,不但借來鼓陣、原住民服裝道具,並且完成了色彩亮麗的舞台佈置,我看到大家都互不熟識,但都願意付出一點點自己,使多元整合的團隊效能果然強大!

回到教育的本質,展望未來

現在回想起來,第一週雖然是在忙亂中渡過的,一連串密集的班會、自治會、始業典禮的籌辦工作,雖然我心裡也曾泛起一堆問號,這些意義何在?是不是過度鋪張浪費了呢?原來,籌辦大型典禮並非只是一種表面工作,而是一種正式禮儀的展現,未來如果我有機會籌辦,我會進一步改善這次流程中的粗糙與疏漏,其實對我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使我已經覺得這趟研習不虛此行!我一定會收穫滿滿的!

在第一週我們很快熟識友伴,聯誼時,也開始出現專業上的對話。關於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心理反應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在領導者的位置太久,適時藉由外部情境切換自己的角色到被領導者的角度,是有利於扮演領導者角色的。我覺得自己每次在不明白、不清楚狀況時,會選擇「無奈盲從,聽話照作」的工作模式;這會很像學校裡的老師對某些事情出現不配合、被動反應,甚至批評主管。

我反省自己課程溝通力道是否不足?主動審視課程溝通或程序上的疏漏,使大家清楚工作目標,能各自掌握工作進度與時間支配上的彈性。我覺得準備競選和始業儀式的整套活動,是一種很有利於引發團體動力的好方法。

詳細活動照片(PDF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