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綠領」新時代

| 李宗昇

1078期環境教育人員增能研習-高中職研習

【文、圖 / 新北市溪崑國中環境教育副組長 李宗昇】

這學期恰巧有機會擔任環境教育的行政工作,剛接任時,本以為和其他學校的衛生組業務類似,但接任後,卻發現不只有「環境衛生」和「健康保健」的業務,還有「環境教育」這個大區塊,是我所非常陌生的部分,所幸國家教育研究院舉辦了「學校環境教育人員研習」,也感謝學校的支持,讓我有機會到三峽增加環境教育的知能,在此透過電子報,向各位先進分享這幾堂課的心得。

第一節課請到了臺灣環境教育大師級的講座:楊冠政教授,楊教授透過了「虐貓有罪,殺豬無事?」切入環境教育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環境倫理,瞭解到人與環境之間的倫理道德關係,以及相關的主要學說,楊教授還深入講解動物保護法的立法精神,讓學員瞭解到,其實動物保護法的立法目的,並不在於「罰」,而是在於「教育目的」,是一個以生命中心倫理為精神所制訂的法律。

徐榮崇教授說明環境教育對個人、團體、環境之影響,北極冰融、水災、乾旱頻繁等現象發生的原因為何?對我們到底又有哪些影響?一個對環境友善的舉動,就可以減輕地球的負擔,也可以降低天然災害發生的頻率,讓低碳變成生活的一部份,而這友善的舉動,就是要靠教育的力量才可以達成。那環境教育該怎麼教呢?徐教授先讓學員們建立環境教育的基本知能,進而引導學員如何設計環境教育課程、訂立課程目標、檢視教材內容是否具有內涵及效標、以及該如何進行教學活動、有哪些適合的教學法、哪些資源可供教學使用等。不僅讓學員們充分瞭解了環境教育的內涵,也更清楚如何進行環境教育課程的教學。

王懋雯教授則不斷拋出各校實際推動環境教育時,所隱藏在背後的問題,讓學員們思考。一個看起來似乎很棒的環境教育推動活動,為什麼最後成效不佳,或是結果和預期成效相差甚多!這些活動在推動時,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呢?而推動環境教育時,有沒有考慮到推動者的環境素養,活動內容對環境是否更友善呢?還是只是為了辦活動而活動?在推動環境教育時,一開始達成行為改變,接著達到行為建立,最後如果能有行為反思,就是一個新行為的開始了,這些活動最終的目標,就是希望能達成「負責任的環境行為」。王教授也從行政角度切入,一個環境教育計畫,所要注意的元素、結構、特性和意義,這些都是寫計畫時所要注意的基本原則。另外在執行環境教育時,執行計畫需要注意哪些面向,王教授也列舉一些案例輔以說明,讓學員們有更深刻的體會。

從申永順教授及李永展研究員身上,學員們體會到節能減碳的重要性,並思考哪些行動可進行減碳,進而有效率的管理能源,並能在「經濟」、「社會」、「環境」之下,得到「生態、生活、生產、體制」的「三生一體」的永續發展典範。荒野保護協會賴理事長也分享了一句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究竟是要『順天』,還是要『勝天』」,不妨將周遭環境交給大自然去經營,看看會發生什麼事情?透過賴理事長的實例解說,發現其實很多時候,大自然做的比我們還棒,人應當學習如何和大自然成為朋友,聽聽大自然的聲音。古建國教授也透過實務上的經驗,分享如何進行資源整合,以及如何建立伙伴關係,增加資源使用效率,提升競爭力及具特色的團隊成果。最後,劉紹臣博士及何教授說明了環境變遷與防災的重要議題,在有限的資源下,人與土地間的關係要如何重新建立,才能達到我們希望的「循環性社會」。

人類發明蒸氣機,進入到工業時代(藍領時代);電腦的發行,讓人類進入到知識經濟(白領時代),未來是人類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時代,也就是「綠領」的新時代。身為環境教育的推動者,期許自己回到學校之後,能把對環境的愛和關懷,透過教學、活動和其他方式,將環境教育「愛的種子」推廣出去,在每個人的心中萌芽,讓人與環境的關係是和諧的,不是對立的,讓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關係能夠永續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