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合著與提高影響力的關係

| 邵婉卿

【文/編譯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邵婉卿】

最新一期的《科學人》雜誌提到,要衡量一個國家的科學創意,可以看看它與其他國家合作的程度。從各項有關研究活動的指標,已可看出朝向國際合作的強烈趨勢:1996年,大概有25%的論文是由兩三個國家的作者共同合作,如今已超過35%;美國學者發表的論文在2006年約有16%是與他國學者合作,2008年已上升到30%

許多學術研究已經證實,不同領域和國家間進行學術合作的結果,都會提高論文的影響力(即這篇論文的被引用次數)。學者指出,這種學術合著的好處,也要視學科而定,硬科學(如物理學和天文學)會比軟科學(如社會學或社會科學)更能提高影響力;不同領域的引用行為也會有不同的影響力(例如工程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被引用率總是較低的),不同類型的合作也會有不同的好處,如:(1)內部合作(所有著者同屬一個機構);(2)國內機構間的合作(所有的著者來自同一個國家,但來自一個以上的機構)和(3)國際合作(作者來自一個以上的國家)。通常不同機構間的合作,會比單一機構內的合作更好,國際合作也應該會比國內合作增加更多的被引用率。

早在1990年,就有學者發現作者來自不同國家,會比單一作者提高兩倍的被引用率。之所以如此,有學者認為,國際合作會增加研究論文的影響力,是因為他們發表在更具影響力的期刊上,而不是因為這些國家的合作,是因為擁有更廣泛的潛在學術社群使用者,也就是說,國際論文之所以會有較高的被引用率,是因為有更多的人知道有這篇文章存在。

然而是否所有國家都是在平等的基礎上獲得了國際合作的好處呢?人們直覺學術影響力不高的國家,會因為藉著與影響力較高的國家進行學術合作後,獲得更多的合作利益,這有數據可以證明嗎?

西班牙學者BoteOlmeda-GómezMoya-Anegón2013)選擇Scopus20032009年間SCImago Journal & Country Rankhttp://www.scimagojr.com /)資料庫作為計算資料的來源,限定被引用率排名前37名的國家(其中臺灣排名第22,中國大陸排名第36),超過45,000篇的論文(已能代表95%的全球學術產出量,及96%的國際合作學術產出量)。

統計結果指出,國際合作的確會提高一個國家的學術影響力,絕大多數的合作,雙方都會獲益,僅有少數國家會因為參與國際合作反而影響力略有下降,如俄羅斯。另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任何國家與伊朗合作後,這個國家的影響力都會降低,而且伊朗本身也沒有因為國際合作而得到任何好處,原因待查。

此外,美國與別國合作時很少受益,有時甚至是負面的,這是合乎邏輯的,因為美國本身許多著名的機構之間彼此已會合作,沒有必要與其他國家的機構進行合作。此外,如果是與匈牙利或阿根廷這兩個國家合作,儘管彼此都是低影響力的國家,卻會因為與他們合作,為彼此都帶來了更高的學術影響力!

【參考文獻】

Bote, V. P. G., Olmeda-Gómez, C., & de Moya-Anegón, F. (2013). Quantifying the benefits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4(2), 392-404.

Gazni, A., Sugimoto, C.R., & Didegah, F. (2012). MappingWorld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Authors, Institutions, and Countri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c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3(2), 323-335.

Lancho-Barrantes, B., Guerrero-Bote, V.P., & Moya-Anegón, F. (2010). What lies behind the averages and significance of citation indicators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36(3), 371-382.

鍾樹人(譯)(2013)。全球科研.全球化。塞克斯頓(John Sexton)著。科學人,1322),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