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教育階段問題之初探

| 陳盈宏

【文/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專案助理 陳盈宏】

人才培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教育部,2013)。據此,高等教育的品質,除了代表一個國家的學術水準,更象徵一個國家的整體軟實力、競爭力及影響力(吳清山,2010);從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幾乎都呈現快速擴張趨勢,這代表各國高等教育皆已非傳統專屬於社會菁英的文雅教育活動,而是逐漸邁向普及化的高等教育階段,但是高等教育數量方面的擴張並不代表高等教育各方面品質的提升,反而代表高等教育發展將面臨更多的人才培育挑戰課題(Clark,2007;吳清山,2010);若從環境脈絡來看,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育不僅面臨全球化、少子女化、高齡化、數位化及全球暖化等的國際趨勢衝擊,更需因應大學人力供需失衡、學用落差、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即將實施等的國內環境挑戰(教育部,2013)。

由於適性教育學制的建立是人才培育的第一個環節,本文立基於在地情境脈絡,從學制定位的「背景」、「輸入」、「過程」及「輸出」之人才培育觀點,提出我國高等教育階段的應然面及實質面等政策問題,以作為後續進行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的基礎(教育部,2013;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首先,在高等教育的學制定位之背景層面,必須要進行高等教育核心價值的辯證,例如:大學究竟是屬於學術殿堂或職業訓練所?我國應該追求高等教育卓越或追求高等教育公平?我國要培育的理想人才圖像為何等問題;再者,在高等教育的學制定位之輸入層面,必須去關注是「誰」讀公立大學(資源相對較多,學費較少)?是「誰」讀私立大學(資源相對較少,學費較高)?教育弱勢是經濟弱勢或文化弱勢所造成的結果?並要針對大學入學方式進行探討,例如:各能力檢定與職業證照納入大專院校入學成績評比的可能性?學測與指考的時間是否過近?學測與指考是否可能合併等問題;此外,在高等教育的學制定位之過程層面,應關注銜接機制的相關問題,例如:課程是否應該進行跨域整合或進行學術及實務的分流?是否可以放寬透過數位學習型態的線上課程之採認學分規定?最後,在高等教育的學制定位之輸出層面,應關注大學人才培育與產業銜接的問題,例如:企業是否應和大學負起共同培育人才的責任?就業及生涯輔導的師資是否足夠?畢業生就業轉銜、追蹤調查及輔導機制的實施成效如何?

綜上所述,在進行人才培育的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時,必須兼重官(經建會、國科會、教育部等)、產、學、市場的四角關係思考,亦必須重視教育趨勢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且務必納入直接利害關係人的聲音,而非只是單純文獻分析或利益團體者代表的訪談而已。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13)。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吳清山(2010)。高等教育評鑑議題研究。臺北市:高等。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教育政策綱領之研究。新北市:作者。

Clark,B.R.(2007).Development of the Soci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In P. J. Gumport(Ed.), Soci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and Their Contexts(pp. 3-16).Baltimore, 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