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簡介-《轉變中的身體:習慣、危機與創造性》

| 蘇進榮

【文/編譯發展中心 蘇進榮】【圖/出版商 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轉變中的身體:習慣、危機與創造性》(Changing Bodies: Habit, Crisis and Creativity)一書係由本院於100年與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合作翻譯發行之學術著作,並已於10212月發行上市。本書作者克里斯‧謝林(Chris Shilling),英國空中大學(Open University)社會學博士,現為英國肯特大學(University of Kent)社會學教授;本譯著之譯者為廖珮如小姐(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性別研究博士,現任教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另譯有《文化分析手冊》)與謝明珊小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另譯有《社會科學的邏輯》等10多本著作)。

謝林先生出版許多身體研究專論,其研究與寫作自80年代即圍繞著社會學和社會、文化理論之身體化,多次獲邀至北美與歐洲演講,最有名著作《身體與社會理論》(The Body and Social Theory),自1993出版迄今已發行第三版,並被翻譯成多國語文;目前研究重點放在紋身、酗酒、失明老人、信教等私人領域之社會學。

人類自胚胎一直到出生、死亡、腐化,身體皆不斷地在改變、成長與老化;我們生活周圍之制度、所參與之關係,以及所養成之習慣,均深深地影響到身體之外表、能力與意義;身體改造有時是源自有意識之計劃行動,但更多時候與社會行動、社會結構有關;此種身體改造與社會行動間普遍且廣泛之關係,正是本書所探討之重點。

本書組織規劃為十章,第一章至第三章,論述實用主義對身體社會學研究之助益;第四章至第六章,著墨當代科技世界之行動,探討運動的國際意義、跨性別之身體改造、以及全球化經濟中「流離失所的旅人」(dispossessed travellers)之遷徙行動;第七章至第九章,分析在人類學特徵上體現個人之意義,聚焦於面對疾病、死亡之掙扎與信仰;第十章,總結第二章至第九章之論述,歸納其背後整體之研究取徑,並提出二點結論:第一、身體本身為人們提供手段去超越純粹生物性存在之限制; 第二、身體本身不只是有機體,還需要藉由住在身體裏(living in),照料(attending to)並改造(working on) 身體,方能名副其實地體現存在,並以各種方式實現人類潛能。

在現今之消費文化中,人們對身體之雕塑與轉變趨之若鶩,任何與身體有關之產業皆快速成長,此一文化現象,引發了廣泛的社會秩序與道德議題,促使我們探討身體改造將如何影響人類之認同與行動;《轉變中的身體:習慣、危機與創造性》一書引進實用主義(pragmatism),將社會行動與社會理論予以身體化,分析人類有意識之身體改造(如運動員之身體鍛鍊、跨性別之身體手術),以及人類無法控制情況下發生之身體改造(如病痛、死亡),內容兼具理論性與分析性,是身體研究必讀之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