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快訊-《華人族裔企業:全球與在地的視野》

| 張復萌

【文 / 編譯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張復萌】【圖 / 出版商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華人族裔企業:全球與在地的視野》一書係由國家教育研究院整併前之國立編譯館與群學出版有限公司合作翻譯發行之學術著作,並已於10012月發行上市。本書原著由方偉晶(Eric Fong)博士(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現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學教授),及陸超明(Chiu Luk)博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都市與社區研究中心研究員)共同編著。本譯著之譯者為王秀惠女士(現任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方偉晶教授研究主題包括種族及族裔居住模式、族裔企業,其著作經常發表於《人口統計學(Demography)》、《國際遷移評論(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及《社會力(Social Forces)》等國際學術期刊;著作有《多元文化內涵(Inside the Mosaic)》(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6)。陸超明研究員研究主題聚焦於多倫多的香港、中國大陸和台灣的華裔次族群之居住與商業研究,近年來他以都市/社會/文化地理學家的身分,將研究領域轉向文化研究、離散華人的族裔社區及經濟全球化等議題。

針對海外華商,早期研究重心大多放在對其作為族裔企業結構的內部探討上,至於外部大環境是如何形塑族裔企業?並未深入探討與研究。事實上,從十七世紀起,華人開始出洋往返於中國華南與南洋地區;直至十九世紀中葉,華人才開始前往美、加、古巴等美洲地區,其間都可見到華人穿梭於全球流轉與在地耕耘的身影。以美國的華人為例,他們由淘金客、鐵路工人,到開設餐館、洗衣店等服務業,直至現今的商貿、金融及科技製造,在在足以見證海外華人之經濟活動受到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影響,而他們也能在美國快速工業化、都會生活變革等結構中,適切地回應並尋得發展契機。二次大戰之後,華人所處的亞太地區陸續經歷幾波經濟發展的轉型。由「四小龍」中的臺灣、香港、新加坡,以至中國沿海和東南亞的興起。最近一波轉型則是走向跨國、跨區域的資本、技術、人力和市場的聯結,更牽動全球化與經貿互動脈絡之調整,從而呈現產業的跨界投資與加速流通的趨勢。

1980 年代初期,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之興起即催生隨後的全球化政策。新自由主義一反先前的凱因斯計畫經濟的政策,訴求自由市場、自由貿易、自由資金的流動,被視為創造社會、政治、經濟最大的利益之根基。國營事業因此開始轉為私有(人)化,政府對經濟管控逐漸鬆綁,產業依據市場化的原則進行轉型。時至今日,經濟全球化雖已所向披靡,但也不斷受到企業的質疑與挑戰,紛紛以在地化來回應。我們見諸於海外華人族裔企業的發展走向,正是順應這全球化與在地化兩股力量的交融作用。

對研究者而言,國境之內的變化發展尚可仰賴蒐集國內資料作為分析基準,但跨越國界、連結區域之外的族裔經濟體系則不易掌握。經濟全球化是如何地影響散佈在世界各地華人族裔企業的發展?而受全球化刺激而蓬勃興起的華人族裔企業又是如何影響其在地族裔社群的成長?這些問題都值得深入探討。雖然舊有研究範疇已經對東北亞、東南亞的華人社群有所瞭解,但是與亞太地區關係緊密的美、加、紐、澳等移民國度,華人族裔企業的發展仍然有深入研究的空間。近年來,在上述移民國度裡,華人族裔企業已經逐漸走出了中小企業的經營模式,其中因素與所在國的社經環境和勞動市場有關,也與華人勞動力的社經背景、教育程度,及連結原鄉方式有關。針對上述的發展,《華人族裔企業: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視野》一書,適時提供了一些思考面向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