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幼兒教育的方向

| 陳妙娟

【文 /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陳妙娟】

芬蘭的幼兒教育模式之所以會受到世界的注目,乃因其整體學習能力在全球擁有頂尖位階的成績,因此其幼兒教育的構成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探討。而此也意謂著位於北歐特殊環境的芬蘭,是藉由教育過程賦予孩子成長有良性的發展,尤其透過來自於大自然的思考與智慧的運用。多數的芬蘭家庭在孩子的幼兒期,便開始養成每週固定在家庭內閱讀,並啟發對閱讀書本發表評論的習慣。而為此一活動的推動,是歸功於公立圖書館大量的充實藏書所致,亦即在書籍的多元性上盡可能滿足所有住民的需求。此外,也提供程度落後孩子尋求學習補救的機會,同時教育機關也會配合免費補習的教育運作,讓學習有一貫的架構。由於整體配套措施非常完善,因此自然也構成芬蘭學生的學習成績具備高人一等學習能力的主因。

除此之外,芬蘭的影視媒體對於幼兒除了卡通影片外,所有外國的節目皆是採取全字幕播放的模式。由於外國製的節目在芬蘭佔相當大的比重,因此芬蘭政府認為藉由視聽的傳輸功能,是有助於語文能力的訓練,尤其對提高孩子識字能力是有最佳的學習效果。而字幕的播放不僅是芬蘭語而已,為養成孩子的耳朵也能接納其它語言的能力,英語等其他外國語言也納入整體學習的範圍,其效果更是超越預期效果。

對芬蘭而言,語言教育是採取半強制的教育模式,其目的除了是提高國語表達能力外,也是要迎合國際化生活環境需求必須勇於面對的課題。當然,芬蘭對於教育是採取多元、多樣的教育模式,特別面對宏偉的大自然,孕育雄心壯志的思維是芬蘭政府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現在所謂的學力基礎是源自於國語能力的表達,自小訓練孩子對於童話故事的評論未嘗不是新的幼兒教育模式。因此,藉由養成孩子讀書的習慣,訓練孩子表達自我觀點及評論能力,對臺灣教育而言何嘗不也是提升國語能力及養成情操教育的積極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