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法國教育博物館密窖-教育資料與研究中心

| 許宏儒

【文 / 法國盧昂大學CIVIIC教育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許宏儒】【圖 / 葉芷嫻、許宏儒】

2012年初,筆者受法國「國家教育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e l Éducation)所屬「教育資料與研究中心」(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負責人Marie-Françoise女士邀請,以使用者身分接受法國國家第三電視台(France 3)採訪。當天的報導專題,係帶領法國民眾進入法國高諾曼地區各博物館內所不為人知的「密窖」參觀,位於巴黎西北方的盧昂(Rouen)「國家教育博物館」便是這次專訪的重點博物館之一。

事實上,法國「國家教育博物館」自1879年由當時的法國教育部長Jules Ferry設立至今,內部收藏法國教育史上最珍貴的教育文獻與文物已超過9萬件(有關法國教育博物館的介紹請參見《將教育融入生活:法國國家教育博物館》一文)。而於國家教育博物館底下設置「資料與研究中心」,目的便是「管理」博物館中數量龐大且珍貴的各類珍藏文物,以提供國際間教育及其他領域教師、研究人員與學生進行相關研究,因此,此機構代表的意義,除了展現法國社會長期關注教育的基本特質,也凸顯法國對於教育議題研究的深耕與重視。

筆者獲國科會獎學金補助赴法研究,長期在「教育資料與研究中心」進行研究,藉此機會得以拍攝該中心重要館藏,因此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向國內介紹這個十分獨特的法國「教育資料與研究中心」。

推開研究中心的文獻典藏室,裡面蒐集了大量法國教育史上重要的書籍、檔案與文物。該研究中心鎮館寶物之一,為盧梭(J. J. Rousseau)於1762年出版的《愛彌兒》,初版精裝本與平裝本各一,現均完好保存於中心內,凡通過申請核可的借閱者,使用時須謹守戴上白色手套的原則,小心翻閱與查詢。此外,包括20世紀的法國著名教育學家Célestin Freinet的《學校報》、《現代教育學自然方法》初版,其所創辦的Freinet學校的學生作品,以及其他法國歷史上著名教育學者的手稿與著作全集,19世紀法國中學生自製的物理實驗模型,法國共和時期中、小學生使用的數學、歷史、地理課本、圖畫、教師教學用的教材與教具,甚至是法國教育史上各級學生的畢業證書等均收納其中。其他像是法國藝術家以教育為題,所創作出的各項藝術與攝影作品,以及許多法國當代重要教育學書籍、文獻、影像與影音檔案資料,亦收錄於此。

由於法國國家教育博物館教育資料與研究中心的館藏均十分珍貴,因此所有的文獻均不提供外借。若需要至中心內進行研究工作,必須出示相關證明文件,證明研究者身分與研究主題,並於二天前向研究中心預約所欲借閱的文物。研究中心內的工作人員,將依預約的內容,於研究者抵達前,備齊所需資料,同時也提供研究人員專業的諮詢與服務。文獻重製的部分,也需遵守相關規定並酌收費用。研究中心並提供網路資料庫(http://www.cndp.fr/mnemo/web/formSimple.php),方便研究人員查詢。

法國對於藝術文物的收集與保存,一直是馳名於世界。一個世紀以來,法國在教育文獻上的典藏與規劃,說明了他們對於教育亦是十分謹慎的在進行著組織與管理。而隸屬於法國教育博物館的「教育資料與研究中心」,更是有系統的將珍貴且重要的教育文物進行分類、蒐集與管理,並定時策劃特展,將中心典藏的文獻移至教育博物館展出。因此,這個研究中心,經常可以看到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與教師及學生團體,在這裡進行相關的教育研究與教學的工作。將教育博物館與教育資料文物合而為一的作法,也值得臺灣思考與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