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才危機」日本是以強化基礎教育及落實人才育成作為其改善之策略

| 陳妙娟

【文 /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陳妙娟】

教育部蔣偉寧部長於816日教育部部務會報中表示「人才危機已是公認的問題,不能被動回應,而應提出具體的行動計畫」(中央社101.08.16)。而事實上教育部於明年(1025月將與國家科學委員會、中央研究院共同提出「人才培育白皮書」,預定今年11月會有初步的策略雛型,屆時透過社會賢達的集思廣益,為臺灣的未來尋求另一新的期待與寄望。而作為基礎教育的十二年國教更是人才培育的重要工程,其落實程度更攸關往後人才育成之效益。

而臺灣所以會突然陷入「人才危機」,事實上與經濟衰退有密切的關聯,導致大量產出的博士面臨沒有發揮的場所,甚至已衍生為臺灣的「社會生存問題」。事實上近年政府對於人才培育是投入極大的精力,臺灣擁有博士學位的比例可謂已名列前茅。但受到世界不景氣的影響,讓以代工為主的臺灣產業經營利潤大幅縮減,甚至直接成為往後存續的問題。或是這樣的結果是源自於社會過度重視學歷、漠視經歷的教育體制所造成。「非博士無法成為人才,但眾博士卻皆非人才」的矛盾現象不僅反應教育資源的浪費,更讓真正的菁英教育因經費平均分配而無法發揮獨特的教育效益。

面對「人才危機」之問題,日本是以強化基礎教育及落實人才育成作為改善之策略。其中更將科學技術之創新列為教育要點。由於日本產官學的人才需求界線明顯,基本上產業以碩士,而學界以博士為任用主流。分析近年來論文生產的國際比較,顯現日本國際地位有低落傾向的危機,加上年輕研究者可就職的位置減少,導致日本科學技術活力有呈現衰退的傾向,讓日本文部科學省不得不審慎思考未來人才的教育模式,甚至將其納為國家戰略,以長期的觀點為經營基礎。期望以基礎研究為本,強化人才育成的機能。由於日本對於建構基礎研究及人才育成等相關政策課題所涉甚廣,然而若就現狀,其首要是落實國內基礎研究之紮根及挽救國際地位之下滑為主軸,以尋求恢復競爭力為最優先。

對應人才危機,日本政府認為需先整合優秀的年輕研究者的研究環境,提供可挑戰及競爭的場所讓其能竭盡所能、發揮所長。活用有限的資源,尋求強化研究力讓成果得以持續的呈現,藉由選擇及集中的督促其相互競爭,啟發教育研究機構原本的能力,甚至達到最大極限的途徑規劃是重要的。成果檢驗也應同時進行,特別是客觀驗證,亦即具備國際性價值意涵的指標應是其必要的選項。基於上述的觀點,落實人才育成主要之策略,日本政府認為應加強具備下列之特性:

1.              為尋求成為具國際水準的研究能力,各研究機關應重點強化其獨特的研究力,進而成為具世界高層次的研究據點,同時積極擴展研究活動成為具國際水準的研究團隊。

2.              於效果、效率研究的可能範圍內,適時調整研究資金的靈活運用。

3.              推動優秀的年輕研究者的研究環境整合,讓績效得以適時展現。

然而於強化研究力之同時,日本內閣府認為各部會也應尊重各研究機關的立場與意見。對研究機關的支援是以促進其自我改革為原則,避免過度干涉而喪失其研究的自主性及自由性。至於各機關內所屬單位的整合及人力資源的分配之調整,也應由內部自我積極的運作為原則。配合各研究機關之間的相互支援,這種程度上也是督促各研究機關間彼此的競爭,因此應比照國際標準進行客觀的驗證,對於有具體成果的單位應持續給予支援。為確實達到研究機關的改革,對於資金供應的模式應捨棄以往分配方式,由局部性轉化為全體性,以期讓國家整體水準能發揮到最大的成果。

陷入「人才危機」絕非臺灣僅有的問題而已,但如何讓「人有所長、才有所用」則是臺灣必須勇於面對的課題。每年若只因為就業問題而造就出來無數的博碩士的研究人員,則不僅會磨損學子的研究創意,更導致教育資源的浪費。「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捨棄傳統重學歷、輕經歷的老舊思維,讓「師與匠」同時具備社會地位與價值應是未來重要的認知,也是我國教育應努力的方向與課題。


資料來源:日本內閣府、文部科學省網頁

平成242012//.科学技術政策担当大臣総合科学技術会議。公告

「平成252013)年度科学技術関係予算重点化の具体的進め方につい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