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院佈置看瑞典的藝術教育

| 陳妙娟

【文 /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陳妙娟】
【圖 / 摘自日本NHK 201110月「旅のチカラ-ホスピタルアートの聖地を行く」節目】

北歐第一大國-瑞典,是舉世聞名的社會福利國家。其花費在社會輔助上的經費支出,佔其國家預算相當大的比例,瑞典的福利政策在世上更是數一數二。除此之外,其在教育上的經費支出應用,更是以培育人民提升文化素質為重心。尤其在創意與涵養的孕育上,更是投入相當多的心思。因此在公共建設的經費編制上,其法律明文規定任何一項公共建設,必須提撥總建設費的百分之一作為「藝術教育」的經費運用。

在瑞典任何地方皆展現公共藝術的多樣化,以斯德哥爾摩為例,不僅地下鐵車站出口有獨特的建築代表性,且其藝術裝置讓建築物增添無限的可看性及期待性。甚至在各級醫院設施上也是展現公共藝術的場所,其顯著的表現徹底改變傳統的醫院觀感。以斯德哥爾摩的區域醫院為例,其典藏幾近8000件的藝術品,讓原本應是冰冷的建築物,轉變為充滿藝術性的殿堂,一舉轉移患者內心的恐懼,勇敢面對醫療的挑戰;其中又以兒童醫院的佈置更是費盡心思,完全改變根深柢固對醫院冰冷的觀念,從患者踏入醫院範圍起,便宛如置身於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般。因為其規劃是以孩子的視野、角度來觀看醫療世界,所以處處是充滿童話、藝術及文明人參與的教育模式。在潛移默化的思考環境中,一步一步的建構完整的藝術教育,即便是在醫院生活中也能致力展現推動美學的教育態度。

瑞典的福利、藝術教育政策作為,不僅貫徹於其社會全體,於培育人民文化氣息的過程中,也同時展現雍容的文明層級。如此不僅啟發人民對藝術的喜好,更能積極展現對藝術的熱愛,在源源不絕的創意中,開拓瑞典人民在生活中獲取更宏觀、更優質的藝術教育。反觀我國人民對藝術的素養多數止於學校中學習,對於公共建設的藝術多數普遍僅置放頑石、雕像,謂之已置入「藝術、美學」。

事實上,要觀賞瑞典醫院的藝術,任何人均可以提出申請參觀,甚至也可請醫院安排專人解說。其一貫性的藝術教育,不僅改變人們對醫院的老舊觀念,更提昇人民對藝術生活的素養,也造就瑞典藝術人材有更多發展的空間,讓瑞典處處皆可成為培育創意的搖籃。因此,以瑞典從醫院佈置的藝術美學而言,這或許也可開啟我國未來努力的學習目標。

註:本文及照片摘/譯自日本NHK 201110月「旅のチカラ-ホスピタルアートの聖地を行く」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