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救小孩」的機智

| 葉家棟

【文 /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葉家棟】

西元1026年(宋真宗年間),有位小朋友叫司馬光,十分聰明。有一天,他跟小朋友們一起玩捉迷藏,有一位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結果不小心摔了下來,正好摔到大水缸中。水缸又高又大,小孩很快就會被淹死。別的小朋友有的嚇哭了,有的嚇跑了。這時候,司馬光急中生智,抱起地上一塊大石頭,用力向水缸砸去,水缸破開了,水嘩嘩的流了出來,缸中的小孩得救了。司馬光機智勇敢的舉動,受到了大家誇獎。

由於司馬光從小勤奮好學,又喜歡讀歷史書籍,使得他博學多聞,二十歲時考中進士。他在朝中做官期間,努力收集歷史資料,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最後完成《資治通鑒》,後來當過宰相。他成為宋代有名的史學家。

司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中,司馬光成功地解決問題,實際上就是應用了變換目標的方法。司馬光當時面臨的目標是「把小孩從缸中拉上來」,這個目標,在當時的條件下對司馬光而言是不可能實現的。由於人小缸高,滿滿一缸水,在這樣的條件下,他是不可能把小孩從水中拉上來的。他的機智在於他進一步看到了實現「把小孩從缸中拉上來」這一目標,其實質在於「使人與水分離」,只要實現了「使人與水分離」的新目標,那麼「把人從缸中拉上來」只是達成新目標的其中一種路徑。因此,司馬光實際上是對原目標進行了概括,把它概括為上一層次的目標,即把原目標「把小孩從缸中拉上來」概括為新目標「使人與水分離」。面對「使人與水分離」這個高層次的目標,就不僅可以通過「拉人出水」(使人與水分離)的路徑來實現它,而且還可以通過「砸破水缸放水」(使人與水分離)的路徑來實現它,如圖1所示。由於「拉人出水」在當時的條件下對司馬光而言不可能實現的,而「砸缸救人」在當時的條件下對司馬光而言是可以實現的。因此,司馬光在目標概括的基礎上,把前一目標變換為後一目標,使原來的無法實現的目標成功地得到了解決。

司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是一種變換目標解題策略的實例。當我們面臨一個在現有條件下不可能實現目標的問題時,往往可以通過概括,找到原目標的高層次的目標,然後圍繞這個高層次的目標,努力思考,尋找實現它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