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大學生增加海外研習經驗以提升全球移動力

| 劉秀曦

【文、圖/制度及政策組助理研究員 劉秀曦】

在全球化競爭與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業界為提升競爭力,已開始重視組織成員的移動能力。根據英國特洛依企管顧問公司(Trojan Corp. UK)研究發現,業者所需要的人才,是能具備跨領域、跨地區發展的能力,在這個時代,「移動力」就代表「競爭力」,所以對個體而言,要先能「水平移動」,才能「向上移動」。所謂「水平移動」,就是建立跨國企業或進行國際交流,故要培育具備「移動力」的人才,外語能力只是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要能擁有在陌生的環境中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相處的能力。

由上可知,全球化潮流不僅造成跨國流動增加、加深各國人民間相互關連與依賴,更對高等教育體系造成衝擊,因為高等教育機構必須培育具備國際視野與移動能力的公民。其具體作法之一,即為鼓勵學生出國留學或擁有海外研習經驗,藉此替學生未來求職加分;但國際視野通常不易在國內教育環境中透過講授的方式來培養,故許多國家政府都開始藉由經費補助來支援學生短期留學。以歐盟為例,ERASMUS計畫即於1987年開始提供部分學生到歐盟其他會員國進行6~12個月短期進修之移動補助(mobility grant)。隨著歐盟會員國數目的增加,接受此種補助之學生人數亦隨之提升,從1987年的3,000名學生,到2000年時已經有100,000名學生獲得補助;至2003年,ERASMUS計畫用來資助學生移動力之經費約為118.3百萬歐元。

為因應全球化潮流所帶來的挑戰,我國教育部亦從2006年起開始推動「學海築夢計畫」,藉由經費獎助鼓勵國內大學校院與海外先進或具發展潛力之企業或機構等合作,或經由國內法人機構、學會或國際雙向實習組織協助,規劃國內大學校院學生赴海外專業實習管道,同時結合海外專業實習與校內專業課程,藉以提升學生之國際視野及實務經驗,並從中學習尊重多元文化與生活方式。

總之,面對整體環境的競爭壓力,為提升國內大學生的國際競爭力,大學校院經營者應思索如何讓高教機構所培育的學生具備全球移動的能力以及「世界公民(world citizens)」的理念,亦即在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過程中,除了強調學生外語能力提升之外,如何將培養學生宏觀的國際視野與水平移動能力納入專業與通識課程中,藉此強化學生與國際接軌的能力,亦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