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閱讀素養研究計畫介紹與初步研究成果

 【文/教科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詹美華】

  現行高中歷史教學因教材內容繁多且有趕課進度壓力,使得歷史課仍以講述法為主,講述法穿插人物歷史典故往往能夠幫助學生認知歷史,快速建構一個歷史知識基礎。惟為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強調素養導向的課程、教材與教學,實有必要對現行以講述法為主的歷史教學,提出以歷史素養為導向的教材教法。

  Wineburg曾指出,歷史素養並不需要學生擁有百科全書式的歷史知識,而是擁有一套技能,需要能閱讀、推理、書寫和掌握歷史證據。培養學生歷史素養,需要使用歷史學家在運用歷史證據而採用的啟發式探究或策略。這種啟發式探究包括:「史源」使用文獻的來源解釋其內容;「佐證」比較和對比多種來源的內容;「情境脈絡化」試圖置身於文獻產生的時間和地點,並在這種情況下理解文獻。此外,歷史學家從事「精密閱讀」,從邏輯推理出證據間的差距,持懷疑態度的解釋,並留出空間給不斷被發現的新證據,及善於使用證據以進行有說服力寫作和講話。透過歷史素養可以幫助學生面對歷史時,避免簡化的「二元思維」,標籤一個政策的好壞而錯失其優點和缺點的微妙之處;「分類和標籤化」,這可能會導致成見或錯失了歷史特例;「群體的人格化」,像是不正確地給予國家一些個人的特質;以及忽略少數人的觀點。

  本研究由本院教科書研究中心執行,參與者包括歷史教授、本院研究人員、高中歷史教師。本研究運用Wineburg等人所著《像史家一般閱讀》一書中提供的RLHreading like a historian)教學取向、一種活動結構式介入、以文本閱讀為主的課程設計,作為本研究團隊之高中歷史教師在進行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主題教學設計時的參考,希望藉由這種RLH教學取向所關注的歷史探究方法,發展一些適合臺灣教學文化脈絡、講求歷史閱讀素養的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方案。

  本研究為期兩年(105-106年),105年度研究成果:一方面,高中歷史教師共完成9個教學設計方案,這些方案除了在每個月的研究例會進行討論之外,也實際到歷史課堂上進行方案實施的觀課與議課。另一方面,本院研究人員針對參與的高中歷史教師,進行研究歷程與教案設計歷程的個別訪談,期能進一步了解教師在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遭遇的困境,以及教師對於參與此類歷史學術專業研究的收穫與感想。綜合105年度研究結果如下:

  第一,臺灣應用《像史家一般閱讀》教學設計的挑戰,包括:1.應審視東西方教學文化脈絡的差異;2.克服教師面臨的教學挑戰與改善歷史檔案資料取得的不易;3.肯認培養學生歷史讀寫素養的重要。

  第二,教師運用《像史家一般閱讀》教學設計的挑戰,包括:1.如何對所選擇的歷史課題,形成自己的思考與觀點?2.如何將教學設計的核心問題,結合關鍵歷史思維的技能,以引導學生探索的方向?3.如何選用適當的史料文獻,來促進學生對核心歷史問題的理解與思考?

  第三,教師對本研究執行的建議,包括:1.教學設計除了兼顧在地化,建議也保有彈性設計的空間;2.建議選題上對題目設計應有討論的歷程;3.建議以小組共同設計、教授搭配教師、或有教授諮詢的機制,教案設計成功機率較高;4.後續若要推廣需衡量教師的能力及讀書會過程的充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