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場跨領域思考演講:兒童語言發展與詞彙語意研究

【文/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 李詩敏】

【圖/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 蘇進榮】

 

  語言學與教育領域能相互結合嗎?由本院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於今(108)年10月18日及11月6日各舉辦1場演講,分別邀請香港教育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系張顯達教授,以及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賴惠玲教授,各自分享在兒童語言發展及詞彙語意的研究成果。藉由兩位教授所帶來的知識與經驗,讓我們思考如何進一步將語言學與教育領域結合,彼此激盪跨領域合作的學術火花。

  長期從事研究發展性心理語言學的張顯達教授,探討包括兒童語法習得,語言障礙和特殊需要兒童的語言學特徵與敘事發展的問題。這次演講主題「Measuring productive syntax in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除了分享研究團隊如何蒐集與觀察兒童語言發展的情形,介紹多種評估兒童中文語法發展的測驗模組與發展指標外,提到「平均語句長度」(meaning of length of utterances, MLU)也可以是一個了解學前兒童語言發展複雜度的參考面向。

  此外,張教授強調抽樣前的準備工作,比起只強調樣本數重要許多。他以哈佛大學心理學家Roger Brown,在1973年找3位20至36個月的小孩所做的研究為例,此研究雖僅抽樣3個小孩,但研究結果歷經後續研究不斷驗證,結果仍為正確可信。

  賴惠玲教授深耕客語詞彙及語法研究不遺餘力,並於106年建構客家委員會的「臺灣客語語料庫」。賴教授以「Polysemy: An overview」為題,爬梳多義詞相關理論背景,介紹以英文「and」及中文「而且」或「可是」等連接詞的方式來判斷多義詞的指涉。並說明「多義詞」(polysemy)和「同音詞」(homonym)的不同,前者為一個詞有兩個以上的相關意義,如英文「line」可以是「線」或「行列」;後者則為一個詞擁有兩個以上非相關的意義,如英文「bank」,既是「銀行」也是「岸邊」。這些區分雖很細微,但影響了辭典編輯詞條的方式,也增加電腦自動處理大數據的辨識困難度。

  最後,賴教授表示,近期將建構客語語料庫所發現的客語多義詞,陸續探討導入心智科學及語料庫,並結合電腦輔助等方式,更進一步分析多義詞。

  本院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每年邀請學界教授演講,分享研究成果,同仁也藉此機會與講者交流,明年將續辦相關活動,歡迎各界報名參加。此外,本院在109年3月27、28日兩天將舉辦「自主學習資源的發展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徵稿期限至108年12月31日止,詳細訊息請見本院首頁,歡迎踴躍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