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3和平教育教科書分析與研究講座側記-「和平教育」是一組多重概念的融合體嗎?

【文 / 教科書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朱美珍】

追求和平是全世界人類的渴望,但如何透過教育途徑達到和平,卻是一門「功課」。當前學校課程中鮮少提及「和平教育」,反而積極推動多元文化教育、品格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等,但當我們究其倡導之核心價值,不外乎是要培養學生尊重差異、相互包容、同理關懷、公平正義、理性溝通等情意。然「和平教育」所追求的,同樣也是這些核心價值與理念,只是它是否具備與他者不同的獨特性價值呢?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的。

本院教科書發展中心與臺灣師範大學合作進行之「教科書文本與和平教育之論述與實踐-對話、研議和發展」研究計畫,今年將針對教科書與和平教育相關研究議題,舉辦六場次的「教科書分析與研究講座」及工作坊。33日第一次分析講座,研究計畫主持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甄曉蘭教授,及主講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陳麗華教授對於「和平教育」的概念釐清與研究議題分析,都提供了相當精闢的見解與想法。

曉蘭教授指出「和平教育」不同於他者的是,過往學校教育中鮮少引領學生去深思如何面對與處理因戰爭、暴力衝突而引發的傷痛,輔導他們走出悲情的陰霾,進而積極向前看,反而多半從理型視角希望學生培養尊重差異、同理關懷、公平正義等情操,此種教育理念欠缺了一種「撫慰傷口」的處理,故「和平教育」需要更多的關懷與對話。而麗華教授也進一步談及學校課程中有很多教育理念是互通的,只是「和平教育」理念應該是更趨「上位」的概念,因為它可能會引導人們如何暫時盡棄前嫌,走向短暫的合作,共同完成一項人類的歷史使命。因此,進行和平教育所要考慮的是你到底站在「誰」的立場,為「誰」發言、為「誰」撫平傷口,這一連串教育活動可以是一種互為主體性的相互關懷與包容、也可以是一種對等理性的溝通互動,最後做出彼此互益的抉擇。

而「教科書」雖居於學校課程核心,但其內容選材多偏向社會現況或歷史事實之描述,較缺乏一份對和平素養的人文關懷,有時甚而也會傳遞「敵我對立」的情懷,加深與他者間的仇恨與敵對關係,形成和平教育的反面教材,此讓人質疑「教科書」到底在教導學生「和平」,還是「戰爭」?麗華教授就指出國內教科書內容處理太多政治性議題,反而缺乏一種庶民文化的史觀或常民間的人道關懷。曉蘭教授也提出英國歷史教科書對於處理蘇格蘭和英格蘭之間世仇的歷史教材方式,是值得我們做借鏡。因此,對「教科書文本與和平教育」研究議題之分析,麗華教授從課程革新、教科書設計、教科書文本及歷史記憶解構等四種不同構面,提供不同的研究取向,幫助我們釐清學校課程與教育中所潛藏推動「和平教育」的危機,進而從中尋求可能重建「和平教育」的新契機。這也是本院教科書發展中心為何積極推動這項教科書「和平教育」新議題研究的主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