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與人才培育

【文 /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蔡明學】

教育發展攸關國家競爭力的提升,所以,教育政策的質與量,一直備受社會大眾關注。教育政策的發展主要是為促進社會融和,同時使資源進行合理之分配,落實社會正義與公平原則。不過教育並非是一個不受到其他外力影響的獨立領域。事實上,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環境的關連性相當高,所以,教育政策發展絕對要與時代變遷緊密結合,若能洞察時代發展的先機制訂政策,更能讓自己在國際之間保持競爭優勢。十二年國教的推動,除了免學費與升學制度改變等兩大議題外,在教育現場之中也漸漸改變教師的教學,而這就是讓學生學習品質提升的力量。

美國學者Carson2001)指出:IQ 只在於測驗人類的智力,卻常被視為一種人類的普遍能力,當 IQ 被廣泛地使用像是變成評定一個人優劣智愚的唯一工具,導致忽略了人性本質甚至對人類造成傷害。教育的核心目的是「為將來預作準備」,倘若教育的方式,不能跳脫只重視專業教育與考試主義的思維模式,未能培養的國民實現人生理想所必需之核心素養(key competencies),將不利於教育體系之發展(陳伯璋,2010)。特別是台灣國中教育階段,教學內容主要以「知識傳遞」為主要目的,導致教學歷程中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回顧DeSeCo提出的「國民核心素養」三維理論「使用工具溝通互動」、「在社會異質團體運作」及「自主行動」為架構,其目的在於讓學生:

一、   適應環境變遷:適應環境變遷是當前教育政策發展的主流,面對環境變遷所帶來的挑戰,國家在全球化後不斷提升自我競爭力,在過程中運用有限的資源,配合社會發展的趨勢,滿足民眾對教育的需求,已是政府施政的重要課題。

二、   具備獨立自主行為。使學生具備獨立自主行為則是教育帶給學生的核心價值。學習生若不能具備獨立思考與行為,只會安逸於現況,社會將不會擁有進步與創新,所以在教育政策上也注入了相關的發展。

現在透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讓學生培養適應環境與獨立思考的能力,都有機會在國中教育階段落實。筆者認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改變的不僅只是升學制度,更是課程改革與教師教學提升的關鍵力量。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發展是需要長時間的累積,才能將教育能量累積在學習內容與環境之中。短時間難免需要接受各界多元的聲音,長期下來,讓教學回歸於學生核心素養與臺灣學生學習十大基本能力的發展,都將有助於學生適應社會環境與規劃未來,彰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真價值。


【參考文獻】

Carson, J. (2001). Defining and selecting competencies: Historical reflections on thecase of IQ. In D. S. Rychen, & L. H. Sagalnik (Eds.), Defining and selecting keycompetencies (pp. 33-44). Seattle, WA: Hogrefe & Hu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