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引用與被引用率研究

| 邵婉卿

【文 / 編譯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邵婉卿】

書目計量學(Bibliometrics),是從既有文獻的引用文獻數據,計算出版品和引用文獻的總量,利用這些累積的統計數據,包含期刊中的所有引用文獻,同一作者、研究團體和國家的所有引用文獻,可以進一步發展出著名的指標「期刊影響係數」(journal impact factor, JIF)1960年代開始了JIF研究,之後許多書目計量學的指標開始聞名全球。研究發現期刊影響係數越高的期刊,越容易出版高影響係數的文獻,因此越受到重視,也可用來評估學術研究的影響力。假如引用文獻是研究者獲得先前有影響力作品的管道,那麼可以推論:凡是越有影響力的學術作品,其被引用的機率就越高。然而有太多因素會影響一篇文獻是否被引用,被引用時也會產生出許多不同的影響力,當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可能性。許多國家至少在考量學術經費補助和學術排名時,都會用到書目計量學;全球各地都在研發有關書目計量學最新、最好用的指標。

此外,因為網路中儲存著巨大無數的資訊,其中又大多與學術相關,許多非商業性的搜尋引擎也會自動傳送這些網路資源,提供大規模的學術探究資料。網路計量學(Webometrics)最顯而易見的產出,就是利用網站和線上影響力而得出世界各大學的學術排名。許多學科之間,以網站為主的引用文獻計算與ISI的引用文獻計算有極大的相關,而以網站為主的引用文獻研究為數較多。許多網路上的引用文獻資料並沒有太大價值,例如只出現期刊的目次頁網址,而非指向所引用的學術參考文獻本身。書目計量學的馬太效應也發生在網路的世界裡:只有少數的網站吸引著數百萬計的連結,反之,也有數以百萬計的網頁只有一個或沒有任何連結。網路計量學研究的另一個發現是:計算網頁的被連結次數無關於該網站內容的品質,該網頁被多次連結只不過是因為在網路上的能見度高而已。

相較於傳統的書目計量學,網路計量學有三大主要吸引力:一是比ISI資料庫更為即時。二是網路包含大量與學術相關的加工製品,如簡報、專利、資料、軟體和一般的網站,網路計量學可以搜集到更廣大的學術影響力和相關的證據。三是網路大多是免費使用的,無法付費使用ISI資料庫的使用者,可以容易地利用網路進行書目計量的相關分析與研究。但也有不少缺點:一,網路內容是無法控制品質的。二,網路資料無法標準化,無法區分出版品的型式和種類,例如無法區分是出現在線上期刊的出版品或是只是上課的指定閱讀清單,因此從網路計量學取得的結果,如計算網站連結次數、網站被引用次數等,只能做為不同價值的整體混合物。三,雖然網路資料非常即時,但無法得知其出版品呈現在網頁上的日期,所以所得結果是新舊網頁資料加起來的產物。四,網路資料是不夠完整而且反覆無常的。雖然有些學術性出版品已可在網路上免費取得,大多數仍然不能;同樣地,有些研究人員和學術團體(例如本院)會費心、費力、費錢地努力經營其網路資源,但大多數其他的人並非如此。因此網路所呈現出來的結果,只是反映出學術研究的一小部分而已。


【參考文獻】

Bensman, S. J. (2007) Garfield and the impact factor.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1, 93-155.

Garfield, E. (1972). Citation analysis as a tool in journal evaluation. Science, 178(4060). 471-479.

Merton, R. K. (1968) 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 Science, 159(3810), 56-63.

Thelwall, M. (2008). Bibliometrics to webometric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34(4), 60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