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珍瑋
【文 /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張珍瑋】
美國建國以來,「種族隔離」持續備受重視的議題,政府亟欲透過教育選擇的方式促進自願性的種族融合,「磁性學校」即應運而生,其目的是希望透過學校的特色與具吸引力的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像磁鐵一樣,把人才吸引過來,並且只要學生認同學校所標榜的特色,就可以在其學區與跨學區依意願申請入學就讀,以此達成自願性的種族融合理想。
隨著時代演變,磁性學校不只為達成種族融合,並在其學校建立特色、辦出成果之後,各式各樣的體育學校、藝術學校,或是具備特色課程,如數理資優班、科學資優班的學校,即可依其學校特色,吸引到有相關學習傾向與興趣的學生。而由於具有各項特殊專長與才能的學生人數相對較少,所以學校需大範圍進行招生,以吸引有意願跨學區就讀的學生。以致於辦理磁性課程成績卓著的學校即成為人才磁鐵,招到優異的學生並使學校越辦越好,形成對學校而言的良性循環。
然而,隨著磁性學校辦理成效卓著,吸引到大量的優秀學生,甚至多到需要訂定入學標準以篩選申請者時,透過層層的篩選,是否還能達到磁性學校設立的初衷—為達社會公平正義目標,或使學校資源反而集中在「優異學生」,而忽略弱勢學生的學習需求,這在美國學界與實務界正形成討論。
此外,由於一般磁性學校的招生時間比一般公立學校早,所以沒有辦理磁性課程的公立學校似乎被迫只能「挑剩下的」學區內學生,所以一些學者專家認為這樣「行使選擇權」的作法,表面上看來好像是重視學生的適性發展與選擇,但實際上是站在犧牲一般公立學校權益、拉走優秀學生才造就的,這樣的卓越是否值得肯定,仍值得進一步探究。
我國即將在103年全面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其中社會各界就「特色招生」之未來規劃部分多有爭議,美國磁性學校之規劃可以作為政府鼓勵學校發展特色、吸引適性人才、培育學生學術傾向與特定技能的參考,其發展至今所引發的爭議亦值得參酌,以習其優點,避其可能引發之問題。
本系列報導為摘自鄭新輝、張珍瑋、賴協志合著(201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入學方式--高中高職及五專特色招生之研究兼論與創新教育、人才培育之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