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翰征
【文、表 / 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專案助理 蔡翰征】
臺灣的社會結構在改變,結婚率及生育率下降,離婚率及老年人口比例則不斷攀升,但是根本的家庭結構並未有明顯改變,還是以傳統家庭型態為主(楊靜利、陳寬政、李大正,2008),也就是與配偶、子女或父母共同居住。劉明松(1998)指出,家庭結構、教養方式等,對子女學習成就表現具有顯著的影響效果,例如:單親家庭對子女學習成就表現有不利的影響;親子關係良好者,其子女學習成就表現較佳;家庭結構越完整穩定,其子女學習成就表現越良好…等等。王枝燦(2009)指出,家庭結構的改變對子女學習具有負面影響;當家庭結構發生改變之時間點,如果是在子女幼年時期,會對子女學業能力後續發展產生長期持續累積的負面影響,並與雙親家庭子女學習成就差距持續擴大;且子女在國中階段成為單親家庭對學習成就影響最大;而高中階段單親家庭則存在當下近期效果之影響;且家庭結構亦會透過家庭資源、父母教育期望與家庭教育歷程,發揮間接影響青少年子女學習成就效果。
「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以下簡稱TASA)於2007年小四及小六學生問卷中,對學生家庭結構作了調查。本研究試圖了解,以目前TASA所蒐集的資料而言,小四及小六學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結構底下,國語文、英語文、數學、自然及社會的學習成就表現中是否存在差異的現象,藉以提供部份訊息予教學現場教師與後續研究者參考與探討。
由表1之研究結果顯示,小四及小六的受測人數統計中,與父母親住在一起約為沒有與父母親住在一起的4.5倍,可見與父母親住在一起之學生為多數。而學習成就表現描述方面,與父母親「住在一起」的學生,其國語文、英語文、數學、自然及社會之學習成就表現明顯較「沒有住在一起」之學生優秀,統計上皆達到顯著性效果,小四及小六皆是如此,平均量尺分數差距在12~27分。
因此,針對2007年TASA小四及小六學生受測資料可以發現,絕大多數的國小學童與父母親同住,沒有與父母親同住之學童僅佔總樣本數的不到兩成;與父母親住在一起之學生的國語文、英語文、數學、自然及社會學習成就表現確實較沒有與父母親住在一起之學生的學習成就表現優秀,也就是說,不同家庭結構的學齡孩童,其學習成就表現存在差異,此資訊提供予教學現場教師及後續研究者一個參考訊息,有興趣利用TASA資料進行各項研究者,可申請2005~2010年TASA釋出資料,網址:http://tasa.naer.edu.tw/Release/index.aspx。
【參考文獻】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2(3),123-140。
楊靜利、陳寬政、李大正(2008,3月)。台灣近二十年來的家庭結構變遷。傅仰止(主持),家庭。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計畫第十一次研討會(第二階段),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王枝燦(2009)。家庭結構對青少年子女學習成就之影響[電子檔]。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市。上網日期:2009年9月19日。網址:http://nccui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