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研究》

| 李淑瀛

【文 / 編譯發展中心 李淑瀛】【圖 / 出版商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發現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研究》係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與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合作翻譯發行之學術著作,該書原著者為 Deborah T. Meem Jonathan AlexanderMichelle A. GibsonDeborah T. Meem現任教於辛辛那提大學女性研究學系,Michelle A. Gibson辛辛那提大學婦女研究系大學部系主任,Jonathan Alexander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英語系副教授;譯者葉宗顯為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另一位譯者黃元鵬為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曾任中州技術學院專任講師。

近幾年來,受西方的同志研究理論、論述的影響,臺灣的同志或相關的性別運動日益興盛,國內大學院校紛紛開設同志研究、酷兒研究等主題的通識課程,連數所知名高中業已籌設同志或LGBT (女同志、男同志、雙性、變性)社團,近10年來,每年舉行臺灣同志大遊行,足見臺灣社會對於LGBT的理解與接受程度日漸增加。《發現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一書以其批判性的研究取徑,探討LGB T的特質,深化LGBT文化,在性別研究領域中,本書展現少有的獨特性與批判性。

本書以歷史、政治、文學、藝術以及媒體等跨學科概念,掌握當代LGBT的樣貌,詳細說明了歐美同志相關文化的發展歷程。首先,從歷史出發,介紹並探索從古希臘和羅馬文化到當代世界之多元的文化、科學、和心理學領域中,情慾特質如何以不同方式呈現。在政治部分,從政治和行動份子的藝術切入主題,探討性和情慾如何在當代政治領域中持續成為熱門話題。在文學與藝術部分,除了將焦點擺在LGBT社群所熟知的純粹美學作品之外,作者以批評性的介紹和討論來說明同性戀、雙性戀以及跨性別等性慾特質和認同的空間,並藉由二十世紀中期美國兩種相當受到同性歡迎的主要娛樂形式,來闡明通俗文化如何有助於鞏固酷兒的認同感。最後並探討與同性藝術相關的爭議,以及因恐懼同性戀而引發審查的特殊案例。進而引用媒體,討論大眾媒體以及另類的發表方式,探討利用電影與電視提高酷兒能見度的兩難,如何在提高主流的接受程度以及削弱地下社群的力量之間權衡,並透過網際網路以及各種非主流媒體,闡釋如何協助LGBT族群發展認同與社群。

三位作者意圖以原典與其精闢闡釋並置的方式來保留經典的原義與易讀性,並在每個章節中,附上與該主題相關的精選文獻,將文本與素材結合,以穿透性的觀念做剖析,從意識型態來做討論。例如,在「第二章、建構當代同性戀」時,就附有重量級歷史學者代米留(John DEmilio)闡述資本主義與同志文化的獨特論述。LGBT是一個相當新的學術研究領域,《發現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提供讀者實質而批判的研究取徑,來思考性慾特質歷史、LGBT認同的出現以及酷兒文化的發展,對於想要瞭解這個極具爭議性的議題,閱讀本書有相當大的助益。